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激素引起骨质疏松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主要特征是持续骨形成下降伴早期一过性骨吸收增加。激素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
(1)激素对骨形成的影响:早期激素可降低成骨细胞的招募,加速成骨细胞凋亡,随后持续地影响成骨细胞的数量、合成能力,导致骨形成下降。目前认为,激素主要是通过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受体2和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产生上述影响。
(2)激素对骨吸收的影响:激素能增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临床表现及特点(RANKL)的生成,减少骨保护素的生成,从而增加破骨细胞的寿命、数量和活性。这种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3)激素对骨细胞的影响:使用激素早期即可导致骨细胞凋亡,影响骨小管循环,降低骨质量。因此在骨密度尚未降低时即可能发生骨折。激素还可以通过间接作用导致骨丢失,主要包括性激素水平降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和重吸收减少、肌量和力学敏感性下降等。
典型症状: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痛或周身骨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变矮、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改变腹腔解剖结构,导致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3)脆性骨折:不少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骨折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患者在低能量或非暴力情况下(如轻微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发生骨折即为脆性骨折。骨折常见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发生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即会明显增加。
糖皮质激素骨质疏松症(GIOP)的特点:
(1)激素对骨密度的影响与使用时长相关:激素使用初期即可发生GIOP,骨量丢失在治疗第1年最明显,丢失约12%~20%,以后每年丢失约3%。
(2)激素对骨密度的影响与使用剂量相关:激素相当于等效剂量泼尼松≤2.5 mg/d为小剂量,>2.5 mg/d~<7.5 mg/d为中等剂量,≥7.5 mg/d为大剂量,超大剂量为初始激素相当于等效剂量泼尼松≥30 mg/d或1年内累积剂量>5 g。激素剂量越大骨量丢失越多,无论每日大剂量抑或累积大剂量均可增加骨折风险;同时需注意激素无安全阈值,即使小剂量激素亦可导致骨量丢失。
(3)GIOP骨折风险增高的部位:激素对松质骨的影响大于皮质骨,因此椎体更易发生骨折。研究表明,激素治疗6个月,37%的患者至少有一个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其椎体、髋骨及非椎体骨折的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60倍、1.61倍和1.33倍。
(4)停用激素后骨量可部分恢复:当激素停用6个月后,骨密度可部分恢复,骨折风险下降;但骨丢失量很大(超过10%)则不能完全恢复,椎体变形和腰背痛可持续存在。
(5)骨折风险与骨密度不呈线性关系:激素不仅影响骨密度,更导致骨质量下降,故GIOP患者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中并未出现骨质疏松时,即可能发生脆性骨折。
本文节选自《2020版中国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防治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