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如何预防和发现喉癌?权威团队来科普,真实临床场景复现!

2025-04-18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非原创
如何预防和发现喉癌

每年的4月16日是“世界嗓音日”,旨在提高公众对嗓音健康的重视。嗓子哑是较为常见的症状,每个人可能都有此类经历。例如早晨起床喉部有痰时就可能出现短暂性的嗓子哑,干咳几次后可好转; 再比如有过度说话的经历也可能发生音哑,休息几天后可缓解,这些情况都不必紧张。


喉癌引起的嗓子哑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是程度较重,由于是喉内生长肿物引起的声音嘶哑,因此声音改变明显,不论自己还是别人都能明显觉察;另外,喉癌引起的嗓子哑会持续较长时间,一般会持续存在1个月以上甚至逐渐加重,这样的嗓子哑则需到医院就诊。 


常见的头颈恶性肿瘤包括甲状腺癌、喉癌、腮腺肿瘤、鼻咽癌、口腔癌等恶性肿瘤。


由于喉癌的一些表现和感冒所致的咽炎等疾病症状相似,极易被忽视,当出现以下症状且久治不愈,就必须得警惕喉癌的发生。


喉癌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01
声音嘶哑


这是喉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通常会逐渐加重。开始时可能会突然的声音嘶哑或者仅在发声疲劳时出现,之后持续存在且愈发严重。


02
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


喉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喉部出现症状时会影响到呼吸和消化两大重要的系统,同时还会影响到发声。当喉部肿物较大阻塞喉腔,或者喉部水肿、声带固定时,可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引起窒息,或者吞咽时有明显的异物感,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影响到进食,可能是压迫食管所致,需要及时就医。


03
喉部疼痛


肿瘤合并感染或侵犯喉内肌时,会引起喉部疼痛,甚至放射至耳部。


04
颈部肿块


多见于声门上型喉癌,常为单侧,质硬,活动度差,常见颈部淋巴结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长期不愈或逐渐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场景重现

医生得了喉癌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把喉切了?那喉切了以后是不是不能说话了?

得了喉癌,不一定是不能说话,医生会根据您病情、肿瘤的大小、浸润的范围、是否转移等因素,决定采取部分喉切除术或全喉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所以,喉癌患者术后能否说话,主要取决于手术的方式。


喉癌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01
戒烟限酒


吸烟是喉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能显著降低患病风险。限制酒精摄入,避免酗酒。


02
避免过度用嗓


长时间大声说话、唱歌等过度用嗓行为可能损伤喉部黏膜,应注意适当休息和保护嗓子。


03
预防病毒感染,重视喉部慢性炎症


接种 HPV 疫苗,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助于降低喉癌发生的风险。积极治疗喉部的慢性炎症,如慢性喉炎、声带息肉等,避免病情进展。


04
注意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腌制、熏制食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减少口腔和喉部的细菌感染。


05
避免有害化学物质,减少环境刺激


长期接触石棉、芥子气、二氧化硫等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应加强防护措施,减少暴露。避免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粉尘较多的环境中。


06
定期体检


尤其是对于长期吸烟、酗酒、年龄较大等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喉部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建议40岁以上、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人群,应该定期体检,尤其要进行喉镜的检查。预防喉癌从点滴做起,保护嗓子,健康生活。


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