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月5~6日,由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CSWOG)联合主办,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协办的“回顾2017,展望2018”淋巴瘤高峰论坛在羊城广州顺利举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林桐榆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高子芬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本次论坛邀请国内淋巴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针对淋巴瘤临床诊治的热点问题,结合目前国际国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学科的临床医生展开广泛交流,其中,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争议与困惑的话题点,更是引发了各位学术大咖的热烈讨论,一时间,会场洋溢起满满的学术“年味”,正如主持人朱军教授在开场时所说,“虽然广州此刻阴雨绵绵,但我们的会场里却是春意盎然!”
朱军教授主持
嘉宾致辞
会议伊始,林桐榆教授首先作为东道主向各位远道而来的参会嘉宾表示感谢,他强调,在这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平台,希望大家还像去年一样,热烈参与讨论,让不同的思维碰撞出更多的学术火花。
林桐榆教授
管忠震教授在欢迎辞中指出,学会多年来在团结广大同仁、推动学术进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次召开的学术会议是为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规划2018年的新安排,虽然是在讨论一种疾病的学术进展,但归根结底其目的在于救死扶伤,在于挽救和维护患者生命健康的这一伟大事业,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多的成绩,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幸福。
管忠震教授
马军教授对淋巴瘤领域近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予以了肯定。“十年前,我统计全国超过30张床位的淋巴瘤亚专科只有38家,而现在有186家超过30张床位的亚专科,遍地全国,西藏也建立了血液淋巴瘤专科。在今年美国血液病学会(ASH)年会上,专门设置了一个淋巴瘤高峰论坛,我们看到淋巴瘤学科研究进展非常多、非常快,希望我们国内从事淋巴瘤研究的年青一代向管忠震教授学习,把老一辈的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马军教授
石远凯教授表示,淋巴瘤是跨学科的疾病,无论是从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还是实体瘤诊断治疗的医生及相关人员,都对淋巴瘤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也引起了两个领域的融合。“淋巴瘤就像是血液和肿瘤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要像前辈管忠震教授、孙燕院士那代人一样,两个学科之间不断地交流,推动我国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这对于所有的医生、患者而言都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2018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国内从事淋巴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能够更多地携起手来,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来共同推动我国这个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石远凯教授
学术报告
本次论坛共设置11个主题报告,在以往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临床实际关注需求,新增了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MALT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3个主题。每位讲者围绕报告主题,对2017年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回顾综述,点评专家则分别从病理诊断、临床治疗、新药研发等不同方面予以评述和总结(各主题报告及点评内容,详见本报后续专题报道)。
朱军教授作“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主题报告,高子芬教授点评
李文瑜教授和宋玉琴教授分别报告“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
林桐榆教授和刘霆教授分别报告“NK/T细胞淋巴瘤”和“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邱录贵教授和苏丽萍教授分别报告“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赖永榕教授点评
金洁教授和徐兵教授分别报告“套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
李志铭教授和易平勇教授分别报告“霍奇金淋巴瘤”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
主席总结
高子芬教授
林桐榆教授最后指出,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淋巴瘤的诊治一定是个体化、多学科的;其次,治疗应注意分层,对低危患者不要过度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则需要考虑如何才能不使其发展成为难治复发性肿瘤;再次,不要被一些新闻所“忽悠”,动不动就做CAR-T治疗,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适合CAR-T治疗,也不是每一例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都能有效。
撰稿、编辑 | 豆豆(中国医学论坛报)
摄影 | 王迈(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