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2年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顺利闭幕!

2022-09-24作者:壹声资讯
非原创

9月3日,由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CCFDIE)主办,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美国华裔血液及肿瘤专家学会(CAHON)、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共同协办的2022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顺利闭幕!会议现场学术氛围热情不减!会议第二日继续完成了三个专题内容,多位国内外专家应邀进行汇报。本报记者特将会议精要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20919134458.png




专题4:肿瘤免疫代谢与治疗机会



本专题由CAHON的郑雷教授、邓亮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20919134650.png郑雷教授
微信图片_20220919134653.png邓亮教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Erika L. Pearce教授报告了T细胞反应中的线粒体形状改变有关内容。Erika教授详细讲述了致病性辅助性T细胞17(Th17)中肿瘤代谢物2-羟基戊二酸(2-HG)产生途径,2-HG可以抑制去甲基酶发挥作用,增加胞内组蛋白含量,促进DNA甲基化进程,干扰线粒体中白介素-17(IL-17A)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正常免疫。基于以上发现,教授提出肿瘤免疫新设想,未来在治疗中可以以线粒体为靶点,研发如磷酸甘油酸脱氢酶抑制剂等靶向药物以抑制致病性Th17细胞的产生,从而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


洛桑 Ludwig 癌症研究所Ping-Chih Ho教授介绍了T细胞抗肿瘤过程中代谢障碍相关内容,教授强调改善肿瘤免疫治疗获益情况不可避免地要关注到肿瘤微环境中存在的挑战:代谢限制和缺氧、T细胞浸润不良和T细胞中共抑制信号的参与以及肿瘤中的免疫调节细胞功能异常。T细胞耗竭阻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一种新型人类重组蛋白(CD36)抗体被发现可以靶向肝癌细胞中的CD36,进而阻止T细胞耗竭进程,由此提出靶向代谢检查点可能存在重新编程肿瘤微环境并重新引导免疫细胞的作用,希望这一发现可以为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


美国 St Jude 儿童医院Hongbo Chi博士分享了有关肿瘤免疫治疗关键代谢检查点方面的新发现。Chi博士实验团队通过CRISPR体内筛选技术识别出T细胞免疫应答抑制因子 ——REGNASE-1。另外,团队基于遗传筛选工具CRISPR发现蛋白质复合物染色质重塑相关因子(cBAF)具有抑制T细胞记忆的功能,cBAF功能的瞬时抑制可以改善CAR-T治疗效果,并且cBAF可以通过控制效应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指导T细胞的分化功能,这一重要发现为推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程注入新的力量。




专题5:肿瘤免疫的下一代抗PD-1是什么



专题五主要围绕肿瘤免疫治疗的下一代靶向药物展开一系列的汇报和讨论,由来自CAHON的胡思文教授,叶菁教授共同主持。


图片胡思文教授
图片叶菁教授

匹兹堡大学的Dario Vignali教授介绍了第三免疫检查点阻滞剂LAG3的相关内容。LAG3与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一样影响T细胞抗原受体(TCR)信号转导,但具有不同的作用模式。LAG3通过结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产生作用,靶向LAG-3及PD-1表现出协同抗肿瘤活性作用,一种特异性靶向LAG-3、PD-1的双靶点免疫治疗药物已于今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应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Dario教授主要介绍了LAG-3的作用机制,他提出LAG-3可以在MHCⅡ类分子不存在的情况下发挥作用,LAG3通过与锌结合而干扰CD4发挥免疫功能,作为一种信号干扰因子,LAG3主要通过与TCR:CD3复合物结合介导抑制功能,并可以降低局部pH值和结合锌诱导共受体从而影响下游信号转导,希望这一发现可以为CAR-T疗法带来新思路。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Charles M. Rudin教授分享了小细胞肺癌(SCLC)免疫治疗相关内容。Charles教授以SKYSCRAPER-02实验内容为基础,提出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中靶向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ITIM结构域蛋白(TIGIT)似乎与治疗无关,MHCⅠ类分子下调是SCLC免疫治疗耐药的主要决定因素的猜想,后介绍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SD1)在SCLC中高度上调,并与抗原呈递机制的低表达相关,LSD1在SCLC中诱导广泛的免疫激活程序,可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新方向。


俄亥俄州立大学李子海教授(CAHON)以“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靶向在肿瘤免疫学中是否有前景”为题进行演讲,他从TGF-β所介导的免疫逃逸机制出发,介绍多项实验证实TGF-β与PD-1抵抗的关键机制相关,TGF-β信号系统存在许多潜在的肿瘤治疗靶点,教授指出其中值得关注的关键因子——跨膜蛋白GARP,与PD-1相似,GARP是机体免疫细胞表面表达的一种特殊蛋白,另一方面,GARP主要参与了TGF-β的激活,GARP和TGF-β能够通力合作来调节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向肠道中迁移,Li教授研究团队发现一种特定抗体可以识别Treg细胞上的游离GARP进而阻断GARP和TGF-β之间的结合。团队所进行的另一项重要研究表明在乳腺癌体内实验中同时靶向GARP及PD-1的联合治疗比单一疗法收获更好的远期获益。


匹兹堡大学的Jason Luke副教授围绕“IDO抑制剂:大失败还是新的治疗机会?”的话题进行了精彩汇报。他从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1的分子特性开始讲解,对IDO1的作用机制和通路进行了分析。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数据,多角度讲述了IDO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他表示,IDO1是一种γ-干扰素(IFN-γ)连接酶,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但是其治疗价值尚未明确。目前研究显示,Epacadostat(一种IDO1抑制剂)的药物性能较差,但是暂时没有转译数据提示ECHO-301研究失败。同时,Jason副教授介绍,芳香烃受体(AHR)可能是治疗相关的下游靶点,而目前AHR抑制剂、犬尿氨酸酶(kynureninase)和IDO疫苗均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专题6:监管考量


专题6包括细胞治疗监管(平行分会1)和免疫疗法监管(平行分会2)两个分会。


微信图片_20220919134710.png

高晨燕部长


平行分会1由CDE生物制品临床部部长高晨燕主持。FDA的Yuxia Jia博士以及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的徐隆昌博士、叶旋博士、黄云虹博士、高建超博士、潘建红博士围绕美国FDA视角:肿瘤细胞治疗临床考量、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药学审评进展、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药理毒理审评进展、CAR-T细胞产品上市后研究技术要求、肿瘤治疗性疫苗临床研究审评考虑、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临床试验统计考虑几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微信图片_20220919134714.png

杨志敏部长


平行分会2由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化药临床一部部长杨志敏主持。药品审评中心的程速远博士、于冰博士、李若冰、张虹副研究员、郝瑞敏主治医师、宋媛媛博士、胡文娟主治医师就抗体药物药学研究与审评关注要点、肿瘤免疫治疗药物非临床研究、免疫治疗疗效评价中的统计考量、妇科肿瘤免疫治疗临床研发的审评考虑、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临床研发的审评考虑、抗肿瘤双抗药物临床研发的审评考虑、免疫治疗风险控制审评考虑等重点话题进行了精彩汇报,并且在专题汇报后,药品审评中心的杨志敏、夏琳、唐凌、仝昕对相应话题发表了精彩点评。


微信图片_20220919134719.png


整场会议在听众热烈的提问和讨论中落下帷幕,会议凝聚国内外肿瘤免疫领域前沿成果,为我们打造了一场高质量学术“盛宴”,肿瘤免疫治疗正改变着国内外肿瘤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治疗格局,期待有更多的中国研究开展,探索适合中国实践的免疫治疗方案,为肿瘤免疫治疗打开新局面!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陆羡 李浩 整理 

CCFDIE、CAHON  联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