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骨骼是肾癌除肺部以外第二常见的转移部位,约30%的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随着肾癌诊疗模式的进步,患者的生存时间逐渐延长,但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SREs)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SREs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缩短患者生存时间。
《肾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以下简称“2021版共识”)系统介绍了肾癌骨转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多学科(MDT)综合诊疗模式,特别是随着骨改良药物选择性的增加和可及性的增强,希望能够通过规范肾癌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降低肾癌骨转移SREs风险,同时减少SREs对抗肿瘤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李长岭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肾癌学组组长
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泌尿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第七届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理事
北京肿瘤学会常务理事
北京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理事
肾癌骨转移与RANKL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肾癌骨转移机制可能与骨转移病灶肿瘤细胞与破骨细胞之间的“恶性循环”有关。肾癌细胞与骨骼微环境相互作用,诱导免疫细胞活化,释放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因子使肾癌细胞转移至骨骼处,释放溶骨性细胞因子,刺激成骨细胞过度表达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而RANKL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及破骨细胞表面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受体(RANK)结合后,导致破骨细胞增殖和活化,造成过度溶骨。骨基质的溶解会进一步释放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随着骨质的不断破坏,继而发生破坏性的SREs。
图1. 肾癌骨转移的发病机制
加强对肾癌骨转移的重视,预防SREs发生,改善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肾癌骨转移的部位和数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中轴骨的骨转移或多发性骨转移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脊椎转移可压迫神经根引起放射性剧烈疼痛,严重压迫脊髓时可导致截瘫。广泛骨转移可使患者出现乏力、消瘦、贫血和低热等全身症状。而肾癌骨转移常发生于中轴骨,且约71%骨转移患者为多发性骨转移。肾癌骨转移患者如果不积极干预,发生SREs的比例可高达74%。所以对于肾癌骨转移患者仍然需要有效控制骨转移症状,降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提高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改善预后并延长生存。此外,有别于以往将高钙血症也纳入SREs的范畴,2021版共识重新进行了定义,本版共识中SREs主要包括病理性骨折、骨手术、骨放疗和脊髓压迫。
借助多种影像学和病理学手段筛查或诊断肾癌骨转移
肾癌骨转移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结合ECT、X线检查、CT、MRI检查、PET-CT检查、骨穿刺活检等进行诊断。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不同特点,2021版共识将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特点也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如ECT灵敏度高,可显示全身骨骼的放射性摄取增加区域,有助于明确骨转移灶的部位和转移灶数量,但对良性病变如退变、骨折等也会显影,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特异性较差,所以仍要结合X线、CT或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X线对于早期骨转移灵敏度低,主要用于对有异常临床症状或影像学检查的部位进行补充评估。MRI对于骨髓腔内早期转移灶有较高的灵敏度,是评估骨转移骨髓内浸润的首选工具。CT是确定骨病变大小和评估骨皮质受累范围的优选检查方法。18F-FDG PET-CT对溶骨型骨转移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反映全身骨骼受累情况,但价格昂贵,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骨穿刺活检主要适用于局限性或早期肾癌患者出现孤立性骨破坏病灶时的检查。
肾癌骨转移患者骨改良药物多重选择
肾癌骨转移患者有必要在抗肿瘤治疗的基础上注意预防或延迟SREs发生,改善或缓解症状,改善生存质量和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所以对于肾癌骨转移患者,其治疗原则以系统治疗为基础,结合局部干预。并且需重视泌尿外科、骨科、放疗科和内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协作,为患者制定更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2021版共识将治疗方式分为系统性药物治疗及局部治疗两部分,其中系统性治疗部分对骨改良药物的研究进展、可及性以及疗效评估、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局部治疗则分为放射治疗、外科治疗、消融治疗来介绍。以下内容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系统及局部治疗方式和临床使用要点。
共识不断更新能够让更多临床医生和患者对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案有最新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丰富治疗选择。对于骨改良药物,临床医生比较熟悉的是双膦酸盐,其中以一代的氯屈膦酸、二代的帕米膦酸、三代的唑来膦酸等为代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经血液循环进入骨组织,通过与骨吸收过程中的活跃骨重塑区域结合,后可缓慢释放到骨基质中,并被破骨细胞吞噬,最终破坏破骨细胞功能或诱导破骨细胞凋亡。双膦酸盐国内获批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溶骨性骨转移引起的骨痛,以及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并发的高钙血症等。另外,第三代双膦酸盐唑来膦酸可延迟晚期肾癌骨转移患者SREs的发生并降低SREs发生风险。对于肾癌骨转移患者,唑来膦酸长期使用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肾癌及其合并症以及相关治疗等均会导致肾功能损害,而唑来膦酸又经过肾脏代谢,对肾功能会产生一定的负担并造成损伤。
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作为一种全人源IgG2单克隆抗体,可高亲和性及特异性结合RANKL,抑制RANKL与破骨细胞前体及破骨细胞表面的RANK结合,进而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和活性,打破肿瘤骨转移恶性循环,抑制过度骨吸收,减少骨破坏。与唑来膦酸相比,地舒单抗在显著延迟实体瘤骨转移及多发性骨髓瘤SREs发生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同时具有较低的肾脏不良反应和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但应警惕低钙血症的发生。随着地舒单抗在国内的上市,肾癌骨转移患者在骨改良药物的选择方面又多了一种选择。2021版共识指出,对于预期寿命≥3个月的肾癌骨转移患者,推荐使用地舒单抗治疗。
骨改良药物的疗效评估
骨转移病灶作为非靶病灶,如何判断药物的疗效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2021共识指出,SREs、症状、影像学评估和骨转换标志物是骨改良药物治疗肾癌骨转移的疗效评估指标或手段。临床研究中,SREs发生延迟或减少代表骨转移患者临床获益。症状方面,骨改良药物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骨痛症状、延迟骨痛加重时间及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影像学评估包括肿瘤消退和溶骨性病灶再矿化的评价。此外,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与骨转移患者SREs、病情进展及死亡风险相关,动态监测骨转换标志物如BSAP、uNTX及sCTX等可以考虑作为疗效评估指标之一。
骨改良药物使用及注意事项
用药时机方面,对于合并骨转移且预期寿命>3个月的肾癌患者,骨转移诊断后即应开始骨改良药物治疗。多数临床研究中骨改良药物治疗时间在6个月以上,但由于骨转移患者始终存在发生SREs的风险,所以2021版共识建议骨转移患者有必要持续接受预防或延缓SREs发生风险的治疗。需注意的是,经治疗骨疼痛缓解或抗肿瘤治疗失败不能作为骨改良药物的停药指征。
2021版共识指出,使用骨改良药物的几点注意事项如下:
图2.使用骨改良药物的注意事项
2021版共识主要是针对肾癌骨转移患者进行诊疗建议,故对于原发肿瘤病灶的治疗未详细阐述,具体治疗选择可参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肾癌诊疗指南2020》。
对于肾癌骨转移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疼痛(约占83%),不可避免需要进行镇痛治疗。2021版共识增加了相关内容,指出镇痛药物的应用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治疗基本原则进行,即口服给药、按阶梯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具体细节。镇痛药物可与骨改良药物或放疗等方法联合使用,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疼痛。
另外,对于晚期的肾癌骨转移患者也要加强营养支持。无高钙血症患者,日常宜多进食高钙食物或补充钙剂,建议每日钙摄入量约1200 mg。同时,患者可每天日晒15~30 min、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补充维生素D制剂(400~800 IU/d)。
肾癌骨转移患者也要重视MDT会诊,合理进行局部治疗
肾癌骨转移患者在进行系统药物治疗的同时,对于局部症状明显,特别是严重疼痛、发生病理性骨折或存在发生病理性骨折风险的患者,有必要进行包括手术、放疗和消融等局部治疗方式,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手术切除转移灶是骨转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可切除的原发病灶或已被切除原发病灶伴单一骨转移病变(不合并其他转移病灶)及孤立性骨转移病灶或寡转移病灶的患者,手术切除可使其获益。但由于肾癌骨转移患者常为多发性骨转移,针对骨转移的外科手术多为姑息性治疗。2021版共识也指出对于出现病理性骨折或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首先进行骨科手术治疗,但需符合以下条件:(1)预计患者存活时间>3 个月;(2)体能状态良好;(3)术后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接受放疗、化疗和护理。
2021版共识增加了消融方式的推荐,指出在影像导航下经皮穿刺消融治疗可减轻疼痛,并控制局部肿瘤。冷冻消融后局部控制率为81%,射频消融的局部控制率为87.5%。但消融治疗的作用半径有限,仅建议用于转移病灶直径<3 cm且有症状的肾癌骨转移灶。
肾癌骨转移以及伴随骨转移而来的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相信《肾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的发布能够为临床医生在肾癌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帮助,降低肾癌骨转移SREs的发生,进而帮助患者更好的生活和生存。
▼往期精彩回顾▼
牛晓辉教授:精准骨靶向药物——RANKL抑制剂地舒单抗的研发历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