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 型糖尿病(T2DM)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糖尿病前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标志或分水岭,如出现则标志着将来发生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病变、肿瘤、痴呆等疾病的风险增高。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可明显减少其转化为糖尿病的可能性。
因此,糖尿病前期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发生的“黄金窗口期”。及时发现血糖正常的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并进行有效管理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IFG+IGT),是 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
近日发布的《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基于 WHO 1999 和 ADA 2022 的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制定了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诊断标准,见下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具体包括:
(1)有糖尿病前期史;
(2)年龄≥40 岁;
(3)BMI≥ 24 kg/m2 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
(4)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史;
(5)缺乏体力活动者;
(6)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7)有PCOS病史的女性;
(8)有黑棘皮病者;
(9)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10)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 mmol/L 和(或)甘 油三酯>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
(11)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史;
(12)有类固醇药物使用史;
(13)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14)中国糖尿病风险评分(CDRS)总分≥25分。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糖尿病前期是在糖尿病筛查的过程中发现的。对于具有至少1项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应进一步进行糖尿病筛查,筛查方法包括:静脉血浆血糖检测(FPG、任意点血糖)、OGTT、全血血糖检测(指尖血糖)、HbA1c、CDRS、非侵袭性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指尖血糖。
基层医疗机构宜采用两点法开展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筛查(即空腹血糖和 OGTT 2h血糖),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筛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1次
糖尿病前期人群容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干预原则应依据发生糖尿病的风险高低进行分层管理。
极高风险人群:HbA1c>6%者;
高风险人群:IFG+IGT 人群(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或者单纯 IFG 或 IGT合并 1 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低风险人群:单纯的 IFG 或 IGT 人群。
生活方式干预应作为预防糖尿病的基石并贯穿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始终。低风险人群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考虑联合药物治疗。
《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指出,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是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推荐糖尿病前期人群合理膳食、控制热量摄入,并进行每周>150 min中至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医疗体操、健身操、木兰拳、太极拳、乒乓球、保龄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持续运动不少于30 min。
抗阻运动可采用抗阻练习器械或自由负重(如哑铃和杠铃),规律有氧运动的同时,应每周至少2次抗阻运动,每次2~3组,每组8~10遍重复的抗阻运动,组间休息2~3 min,2次抗阻运动应间隔1~2 d,每周3次更理想。
其他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包括充足的休息和戒烟,建议平均每晚睡眠时间达大约7 h;避免使用所有烟草制品。
根据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低风险者先实施生活方式干预,6 个月后未达到预期干预目标可考虑启动药物干预;高风险和极高风险者可考虑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启动药物干预。
参考资料:
①《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版)》
②《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综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