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标题:Untargeted metabolomics analysis reveals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imatinib-induced skin rash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伊马替尼诱发的皮疹对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构成了重大挑战,常导致治疗中断或终止,从而造成后续治疗失败。然而,伊马替尼诱发GIST患者皮疹的潜在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共纳入51名患者(27名有皮疹,24名无皮疹),在皮疹临床表现出现时,同时收集血样,并记录相关的临床信息。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伊马替尼浓度,并进行了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结果显示,皮疹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伊马替尼浓度和白细胞计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然而,皮疹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P<0.05)。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105种代谢物的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单变量分析突出显示油酸酰胺、亚油酰肉碱和缬氨酸甜菜碱作为潜在的预测标志物(AUC≥0.80)。进一步的富集通路分析揭示了主要的代谢通路,包括鞘脂信号通路、鞘脂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以及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这些发现表明,所选的差异代谢物可能为预测和管理GIST患者的伊马替尼诱发皮疹提供了基础。
张波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
本研究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揭示了伊马替尼诱发的皮疹在GIST患者中的潜在机制,发现皮疹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淋巴细胞显著降低,同时识别出105种代谢物丰度的差异。研究还识别了油酸酰胺、亚油酰肉碱和缬氨酸甜菜碱等作为潜在的预测标志物。该研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为理解伊马替尼诱发皮疹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超越了传统的生物标志物研究。通过分析GIST患者的实际临床数据,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皮疹的预测和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本研究将血液学指标与代谢组学数据相结合,全面分析了皮疹的潜在生物学机制,为进一步探索伊马替尼及其他靶向药物的副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在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疗日益重要的背景下,有效预测和管理靶向治疗的副作用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研究中识别的代谢物可能为其他药物的副作用研究提供重要线索,提示我们在药物开发和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更加关注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尽管本研究存在样本量有限和方法学上的局限性,但其为靶向药物副作用机制的深入探讨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来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