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病情播报
患儿男,1月19天,以“间断咳嗽18天,发现巨细胞病毒感染3天”入院。患儿无发热,为单声或连声咳嗽,有痰不易咳出,无青紫、呼吸困难,精神反应、纳奶好。外院查血CMV-IgM(+),CMV-DNA(血)2.19×10^3 copies/ml,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母亲G2P1,足月顺产,母亲孕期存在阴道炎病史,未治愈。
查体:眼部无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及喘鸣音,余查体无特殊。血常规:白细胞21.2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72×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14.02×10^9/L↑,嗜酸细胞绝对值1.31×10^9/L↑。痰PCR:衣原体DNA(+),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肺部CT提示肺支气管血管束增多、增粗,肺透光度欠均匀,两肺沿支气管血管束散在多发点片影,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双侧背部胸膜下可见斑片状实性密度影;印象:两肺感染,伴间质性改变及坠积效应(图1)。予红霉素静点2周,咳嗽及肺CT较前好转,复查痰衣原体DNA(-)。
图1 患儿入院时胸部CT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为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多存在于女性生殖道中,孕期生殖道有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母亲在生产时可经母婴传播,引起婴儿包涵体结膜炎、衣原体肺炎,甚至出现呼吸窘迫、呼吸衰竭和远期并发症如哮喘等。
沙眼衣原体(图2)的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有和革兰阴性菌相似的细胞壁成分,有核糖体,但缺乏三磷酸腺苷 (ATP)酶,不能合成ATP,只能利用宿主的能量来合成代谢,是一类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沙眼衣原体(包括原体和网状体)的表面抗原主要是主要外膜蛋白,它是由OmpA基因编码的。沙眼衣原体根据主要外膜蛋白的抗原特性,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图2 沙眼衣原体
沙眼衣原体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性病病原体,妇女生殖道感染常见。婴儿沙眼衣原体感染主要通过阴道分娩时母婴垂直传播获得,经剖宫产出生的婴儿很少感染,部分因胎膜早破上行感染。国外研究报道,6月龄以内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婴儿沙眼衣原体感染率高达30%,75%的婴儿无热肺炎与沙眼衣原体感染相关。
沙眼衣原体具有独特的双相发育周期(胞外感染期和胞内寄生期),它以原体的形式感染宿主细胞后,通过黏附、内吞的方式进入细胞内转化为网状体,并以网状体的形式进行分裂繁殖。随着感染细胞的破裂,大量网状体转化为原体释放至细胞外,再感染新的宿主细胞。
一般认为婴儿出生时沙眼衣原体通过感染结膜,经鼻泪管下行至鼻咽部,或直接感染鼻咽部,下行至肺部引起肺炎。沙眼衣原体通过母婴垂直传播,由鼻咽部下行感染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首先累及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等中轴间质。因而间质病变首先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个别近似肺血增多表现。当肺野内合并实变影时,条索状影容易被忽视。炎症逐渐蔓延至周围间质时可表现为网格影、小结节影。当炎症累及肺泡间隔和肺泡壁时,通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实变影。
经阴道分娩的患儿5%~20%可患肺炎,多为生后4-12周。不发热或轻微发热,起始症状通常是鼻炎,随后间断阵发性咳嗽,咳痰,呼吸过速,早产儿可有反复呼吸暂停。听诊可闻及啰音,少有哮鸣音。可伴随结膜炎。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是实验室特征性表现。胸片表现为过度充气伴双侧对称性肺间质浸润。胸部CT表现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条索状影,网格影,小结节影,伴有不同程度的实变影,表现为大小不一、边界模糊的斑片影。
应从结膜或鼻咽部等病损部位取材(取材要带柱状上皮细胞,而不是分泌物)。核酸扩增检测(NAAT)为诊断金标准,包括扩增沙眼衣原体的DNA及RNA序列。
1.抗生素选择大环内酯类:红霉素,50 mg/(kg·d),1日4次,疗程14天;或阿奇霉素,20 mg/kg,口服,1日1次,疗程3天。
2. 治疗患儿母亲:婴儿的母亲及其性伴侣应接受针对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评估与治疗,同时评估是否有其他性传播疾病。
识别并治疗所有存在生殖系统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孕妇。
作者:贺宇彬,刘琳琳
本文转发自BCH儿童感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