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罕见病诊疗指南——异戊酸血症【儿童罕见病】

2022-03-21作者:论坛报沐雨论著
儿科疾病非原创
概述


异戊酸血症(isovalericacidemia,IVA)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有机酸血症。是由亮氨酸分解代谢中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isovaleryl-CoAdehydrogenase,IVD)缺乏引起,导致异戊酸、3-羟基异戊酸、异戊酰甘氨酸和异戊酰肉碱体内蓄积。有机酸蓄积及酮体产生引起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血氨,从而引起脑损伤等多脏器损害。IVA患者中超过半数在新生儿期发生急性脑病,婴儿和儿童期可有反复呕吐、昏睡或昏迷及智力发育落后。


病因和流行病学


异戊酸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VD基因位于15q14-15,含12个外显子,编码394个氨基酸。已知突变超过45种。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是线粒体的一种四聚体黄素蛋白酶,属于乙酰辅酶A脱氢酶家族,在亮氨酸代谢的第三步异戊酰辅酶A被氧化生成3-甲基巴豆酰辅酶A时发挥关键作用。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导致异戊酰辅酶A旁路代谢物聚集引起相应症状。


国外不同人种发病率不同,德国人中发病率较高,为1/67000。我国缺少多地区大规模流行病学筛查数据,单中心50万例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数据结果推测我国平均发病率为1/160000。


临床表现


异戊酸血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急性新生儿型和慢性间歇型。


1.急性新生儿型 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威胁生命。出生后1~2周内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肌无力、肌张力减退,嗜睡或加重进展至昏迷。异戊酸蓄积可造成“汗脚”的特征性气味。查体可有肝大。化验提示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低或高血糖、酮症、低钙血症及全血细胞减少。如果患者能度过新生儿期的急性发作,将会进展为慢性间歇型。


2.慢性间歇型 起病隐匿。仅表现为非特异性不能耐受空腹或发育落后。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或摄入高蛋白质饮食诱发,发作呈反复发生呕吐、嗜睡、昏迷、酸中毒伴酮尿,异戊酸水平过高会出现“汗脚气味”,限制蛋白质饮食并输注葡萄糖时可以缓解发作。绝大部分异戊酸血症慢性间歇型患者精神运动发育正常,但是一些患者会表现为发育延迟和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另外,随着新生儿筛查广泛开展,国外报道数例新生儿筛查阳性异戊酸血症病例,IVD基因检出常见突变,但临床并无症状。这类患者的预后及是否需要治疗有待长期随诊的资料决定。


辅助检查


1.血生化检查 疾病急性期应完善血气、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包括转氨酶、电解质、血糖)、血氨、血脂肪酶、胰淀粉酶、血培养等。急性发作期可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原发性代谢紊乱包括阴离子间隙升高的代谢性酸中毒、尿酮水平升高。继发改变包括低血糖(抑制糖异生通路)、高血氨(抑制尿素循环)、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或者全血细胞减少(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等。


2.血氨基酸和肉碱谱分析 血异戊酰肉碱(C5),异戊酰肉碱(C5)/乙酰基肉碱(C2)比值明显升高。血片串联质谱分析可应用于新生儿异戊酸血症筛查。


3.尿有机酸分析 戊酰甘氨酸水平显著升高。


4.基因检查 IVD基因检出两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诊断


所有新生儿期急性发病,喂养困难、反应差、快速发展为脑病表现的患者应考虑异戊酸血症的可能。其他年龄的患者出现反复呕吐、嗜睡和昏迷时也要考虑此病的诊断。


患者急性发作期血生化检查发现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高血氨、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等,进一步提示有机酸血症的可能。尿有机酸分析异戊酰甘氨酸水平显著升高,血氨基酸和肉碱谱分析见血异戊酰肉碱(C5),异戊酰肉碱(C5)/乙酰基肉碱(C2)比值明显升高时,即可临床诊断异戊酸血症。确诊有赖于IVD基因突变分析。


鉴别诊断


异戊酸血症相对罕见。大多数症状属于非特异性改变,了解疾病鉴别诊断非常重要。该病主要与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尿素循环障碍、线粒体脑肌病3大类疾病鉴别。


1.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 如枫糖尿病,临床表现与异戊酸血症十分类似,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无法降解所致,需要血氨基酸和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进行鉴别诊断。


2.尿素循环障碍 典型表现为新生儿期高血氨、肝大、抽搐及昏迷。完全酶缺乏时血氨水平大于150μmol/L,通常无代谢性酸中毒,但呼吸性碱中毒可继发代谢性酸中毒。


3.线粒体脑肌病 如MELAS综合征,为全身多系统损害,主要影响肌肉及神经系统,儿童期起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乳酸酸中毒及反复卒中样发作。可通过典型头颅MRI、线粒体基因分析鉴别。


治疗


1.急性期治疗在应激情况时,机体蛋白分解代谢会导致内源性的亮氨酸升高及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增加,治疗的原则是促进合成代谢。并根据患者情况,对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低血糖及电解质异常进行纠正。积极控制感染,对于昏迷和持续性严重酸中毒患者可应用血液透析治疗。


(1)代谢紊乱未纠正前减少亮氨酸摄入。亮氨酸摄入应减少至日常摄入量的50%,但在限制摄入24小时后应恢复原量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2)充分应用含葡萄糖和电解质的溶液进行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必要时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对于代谢性疾病患儿,严禁使用林格氏液。


(3)提高热量摄入,可以摄入糖类。代谢紊乱纠正后,可口服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如果患者不能口服摄入,则需要静脉补充葡萄糖。


(4)同时给予左卡尼汀和甘氨酸治疗。


(5)透析治疗指征:无法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对治疗无反应的高血氨、昏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6)急性发作通常由于感染、外伤、手术、饮食变化等原因诱发,故找到并尽可能治疗患儿代谢紊乱的诱因非常重要。

1)感染:及时寻找感染病原,应用抗生素


2)手术:手术前后应适当补液,避免空腹,注意术后热量供应。


3)饮食变化:评估蛋白质摄入情况,避免过多摄入。(7)密切监测:临床方面,应监测患儿意识状态;出入量及蛋白质摄入量;如有血小板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密切监测是否出现出血或者感染表现;监测是否出现脑卒中、胰腺炎症状或者体征。实验室指标方面,密切监测电解质、血糖、血氨、血气(间隔4~6小时)、血常规、尿常规、胰淀粉酶。


2.缓解期治疗

(1)饮食疗法:通过饮食控制减少来自亮氨酸以及其分解产生的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总蛋白和热量必须足够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多数情况下可摄入1.5g/(kg·d)的天然蛋白。对那些反复发作的患者才必须限制天然蛋白摄入,并同时补充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由于亮氨酸在促进蛋白合成中的特殊作用,过度限制亮氨酸摄入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等副作用。


(2)药物治疗:可予左卡尼汀和甘氨酸。


3.预后 异戊酸血症患者预后较好,大部分幸存患者发育正常。然而,约一半新生儿期发病的患者不能存活。


4.遗传咨询 异戊酸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父母再次生育再发风险为25%。应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必要的遗传咨询,对高风险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诊疗流程(图58-1)

2022-02-25_164854.jpg

图 58-1 异戊酸血症诊疗流程


参考文献(略)

来源: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