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代糖”到底健康吗?BMJ超10万人研究:可能带来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2022-09-14作者:壹声资讯
非原创

既往大量研究对添加糖可能造成的人体健康危害(包括心脏代谢疾病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目前普遍观点认为,添加糖是多种类型不良健康预后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此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5%以下。


作为添加糖的替代品,人工甜味剂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在不使用糖的情况下让食物呈现出甜味,并同时减少了来自游离糖的热量。目前全球范围内大量不同品牌的食品都添加有人工甜味剂,如一些甜味饮料、零食、低热量即食餐以及乳制品等。据相关统计,全球范围内总共有超过23000种产品都含有人工甜味剂。


大量体内/体外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人体随机对照试验探索了人工甜味剂与心血管健康早期标志物(如体重状态、高血压、炎症、血管功能障碍或肠道菌群紊乱等)之间的关联,但结果并不一致。其中,绝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均表明,人工甜味剂可能与不良健康影响有关。仅有少部分研究提示,人工甜味剂具有中性健康影响或能带来潜在获益。


2022年9月7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了一项来自法国成人的大型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在食物或饮料中用人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对整体人群的心脑血管健康并没有任何益处。不仅如此,人工甜味剂摄入水平较高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之间存在潜在的直接关联。论文强调,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剂或许不该被视为糖的健康、安全替代品。


image.png


爱吃人工甜味剂的人有这些特征



当前研究人员旨在通过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来自法国的基于人群的NutriNet-Santé队列),并基于定量证据分析人工甜味剂与心脑血管疾病(总体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中人工甜味剂的来源包括饮料、餐桌甜味剂、乳制品等类型包括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安赛蜜)和三氯蔗糖(蔗糖素)。


总体而言,当前研究共从NutriNet-Santé队列中筛选出103388例受试者(基线时平均年龄为42.2岁;79.8%为女性)进行最后分析。其中,共有37.1%的受试者食用了人工甜味剂。


所有受试者中人工甜味剂的平均摄入量为15.76 mg/天,而对于食用了人工甜味剂的受试者而言,其人工甜味剂的平均摄入量为42.46 mg/天(相当于1包餐桌甜味剂或100 mL无糖汽水中人工甜味剂含量)。人工甜味剂较低和较高摄入水平的平均值分别为7.46 mg/天和77.62 mg/天。


分析数据显示,与未食用人工甜味剂的受试者人群相比,摄入人工甜味剂水平较高的受试者人群通常年龄更年轻、体重指数(BMI)更高、吸烟的可能性更高、身体活动水平较差、正在通过控制饮食减肥。


此外,这部分受试者人群还表现出:总能量摄入更低;酒精、脂肪、纤维、碳水、水果、蔬菜的摄入量更低;钠、红肉和加工肉、乳制品、不添加糖的饮料的摄入量更高。


来源方面,软饮料为人工甜味剂的最主要来源,占53%;组成方面,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分别占人工甜味剂总摄入量的58%、29%和10%。此外,分析发现食用人工甜味剂的受试者倾向于摄入多种类型的人工甜味剂,总体受试者中有7.23%食用了当前研究中所有主要类型(3种)的人工甜味剂。


image.png

▲研究中人工甜味剂来源组成


人工甜味剂对心脑血管健康有何影响?


分析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9.0年期间(共计904206人-年),共发生1502例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受试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事件时的平均年龄为62.7岁。具体而言:


  • 冠心病730例:包括心肌梗死14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75例、血管成形术477例、心绞痛277例;

  • 脑血管病777例:包括脑卒中203例、短暂性脑缺血598例。


值得关注的是,分析发现人工甜味剂的总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HR=1.09;95%CI:1.01-1.18,P=0.03)。此外,摄入人工甜味剂水平较高的受试者人群与未食用人工甜味剂的受试者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的绝对发病率也更高,分别为346/10万人-年和314/10万人-年。


不仅如此,人工甜味剂与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也尤其明显(HR=1.18;95%CI:1.06-1.31,P=0.002;发病率分别为195/10万人-年和150/10万人-年)。


对于不同人工甜味剂而言:


  • 阿斯巴甜与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有关(HR=1.17;95%CI:1.03-1.33,P=0.02;发病率分别为186/10万人-年和151/10万人-年);

  • 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乙酰磺胺酸钾:HR=1.40;95%CI:1.06-1.84,P=0.02;发病率分别为167/10万人-年和164/10万人-年;三氯蔗糖:HR=1.31;95%CI:1.00-1.71,P=0.05;发病率分别为271/10万人-年和161/10万人-年);

  • 在每种类型的脑血管疾病以及冠心病中,分析数据均表明,三氯蔗糖与血管成形术风险之间存在直接相关性(n=477;HR=1.60;95%CI:1.17-2.21,P=0.004)总体人工甜味剂摄入与短暂性缺血事件之间也存在直接相关性(n=598;HR=1.18;95%CI:1.05-1.33,P=0.006)。


从人工甜味剂来源的角度进行分析(来自饮料或固体食物),结果表明:饮料来源的人工甜味剂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意义的相关性(P=0.02);饮料来源的阿斯巴甜与冠心病风险之间相关性也同样存在统计学显著意义(P=0.03)。


此外,饮料来源的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与冠心病风险之间的关联处于临界值(分别为P=0.06和P=0.08);固体食物来源的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三氯蔗糖与脑血管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也处于临界水平(分别为P=0.006、P=0.01和P=0.002)。


替代分析的结果提示,用人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不能为心血管疾病(HR=1.00;95%CI:0.99-1.01,P=0.28)、脑血管疾病(HR=1.00;95%CI:0.99-1.01,P=0.89)以及冠心病(HR=1.00;95%CI:0.99=1.01,P=0.13)的发生带来潜在益处。


小 结


总体而言,当前这项基于法国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精确、高质量饮食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甜味剂(尤其是阿斯巴甜、乙酰磺胺酸钾和三氯蔗糖)与心血管、脑血管以及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根据分析结果提示,减少人工甜味剂摄入可能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一个可调控性风险因素。


论文强调,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在食用以人工甜味剂为代表的食品添加剂。此外,目前大量的固体超加工食物和饮料也都添加有人工甜味剂,这些人工甜味剂不应被视为糖的健康、安全替代品。未来我们需对其足够重视,此外我们也需进一步开展研究证实当前这些发现。


来源:医学新视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