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BMJ: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何时启动降压治疗?

2024-04-17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与延迟降压治疗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发表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022):105.7

通讯作者:Jiang He

第一作者:刘丽萍

主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推荐理由



目前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管理中是否需要以及何时启动降压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该项目通过开展大型临床试验,首次验证了降压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压管理指南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解读



急性缺血性卒中管理中一个至关重要却尚未解决的问题是有关患者是否需要以及何时进行降压。理论上,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时适当的动脉高压有利于增加缺血组织的脑血流灌注,但另一方面也会加重缺血组织的水肿、增加出血转化的风险。目前有关降压治疗的最佳时机仍缺乏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项目团队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盲终点临床试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II(CATIS-2),旨在比较早期降压治疗(发病后24~48小时启动)与延迟降压治疗(发病后第8天启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死亡或严重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复合结局的影响。


研究共纳入了来自中国106家医院的4810例合并血压升高(收缩压140~220 mm Hg)的发病在24-48小时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配至早期降压治疗组(随机化后即刻开始降压)或延迟降压治疗组(在发病后第8天启动降压治疗)。研究的主要结局是90天死亡或严重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的复合结局。最终,早期降压治疗组有289例(12.0%)受试者和延迟降压治疗组有250例(10.5%)受试者达到了主要结局(OR 1.18 [95%CI,0.98至1.41],P=0.08)。


CATIS-2试验结果提示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开通治疗、伴有血压升高的轻-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启动早期降压治疗与延迟降压治疗相比并未能降低死亡和严重残疾复合事件的风险。


该项目成果于2023年10月发表于顶级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IF=105.7)。CATIS-2试验首次证实了延迟至卒中发作后8天降压并不会增加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相反早期降压可能存在潜在有害影响。其次,在CATIS-2试验中68%的受试者为轻型卒中患者,这一比例与临床实践非常接近,使得该试验的结果更具普适性。该研究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压精准化管理策略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专家点评



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的情况很常见,并且与不良功能结局有关。急性期血压管理是脑血管病临床管理及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关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的最佳时机尚无定论。


本研究通过开展全国多中心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比较了早期降压治疗(发病后24~48小时启动)与延迟降压治疗(发病后第8天启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天死亡或严重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复合结局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开通治疗、伴有血压升高的急性轻-中度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启动早期启动降压治疗并未能降低复合事件风险。


CATIS-2试验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血压管理策略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既往研究提示在发病48小时内启动早期降压治疗对14天/90天死亡或严重残疾、卒中复发和主要血管事件的影响为中性。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将降压治疗延迟到发病后第8天并不会增加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相反早期降压可能存在潜在有害影响。CATIS-2试验提示,对于脑血管病的血压管理需要更加精准的个体化管理策略,高血压的精准管理策略也适用于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



创新背后



在临床实践中,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的现象很常见,并且往往与不良预后有关。然而有关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为此,刘丽萍教授团队开展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II,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急性脑卒中血压管理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早期血压管理临床指南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介绍



Jiang He教授为通讯作者、王拥军教授、张永红教授为共同重要贡献者。


通讯作者

Jiang He

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杜兰大学流行病学系主任、教授,临床医学系教授,美国杜兰大学转化科学研究所所长,世界知名流行病学和临床转化研究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流行病学和临床转化研究。作为学科领头人先后主持了20余项美国国立卫生院所资助的研究项目,牵头或主要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和全球公共卫生政策和临床指南。在NEJM、LANCET、JAMA、BMJ、Nature Genetic、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Circulation、Hypertension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Google学术总引用超过150000次。


图片3.png

重要贡献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神经内科教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SVN)期刊主编。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JM、JAMA、BMJ、Circula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首批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图片4.png

重要贡献

张永红

曾任苏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现任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老年病预防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与临床转化,在该领域,已先后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部课题。在JAMA、Neurology、Annals of Neurology、Stroke、Hypertension、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Clin Chem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图片1.png

第一作者

刘丽萍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神经重症医学科主任。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科技部、国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项目,发表SCI学术论著200余篇,牵头或主要参与30余部专业领域指南及专著的编写。作为主要参与人,曾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等,2020年被世界卒中组织授予“WSO AWARD FOR SERVICES TO STROKE”。





团队介绍



本团队由刘丽萍教授领衔,凝聚了神经病学、神经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优秀青年人才,致力于脑血管病急救及神经危重症规范化诊疗和研究创新。团队围绕急重症脑血管病绿色通道的建立及救治、新型多模式神经系统功能监护、神经重症患者系统并发症及预后评估等方向展开临床工作及研究,协同建立多学科脑血管病诊疗绿色通道,搭建了神经重症医疗质量改进及推广平台,广泛地提高了急重症脑血管患者的管理质量。近3年,团队共承担国家科技部、国自然基金委、教育部、北京市科委等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经费累计3000余万元;发表SCI学术论著200余篇,参与30余部专业领域指南及共识的编写,主编《重症脑血管病病例荟萃》《NICU血管内治疗术后监护与管理病例荟萃》等多部书籍,在本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培养研究生50余名,开展多项专业人才培训项目。为我国脑血管病急救及神经危重症领域诊疗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