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筹备学组畅谈我国呼吸学科未来发展|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2025-09-17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深耕共识成果,共谋发展新篇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胸膜与纵隔疾病学组(筹)

李为民教授



胸膜疾病和纵隔疾病是常见病,疾病负担重。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我国不同地域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发展不平衡。胸膜与纵隔疾病筹备学组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大力支持下,组织编写了《胸腔积液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恶性胸腔积液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并进行了全国巡讲。同时,围绕胸膜和纵隔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分布、全身及局部治疗方案,筹备学组开展了一系列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对推动本专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未来筹备学组的工作计划从两个方面开展。
PCCM专病照护能力提升 按照PCCM胸膜疾病专病照护能力建设标准,全力推进PCCM科规范化建设——胸膜疾病专病照护能力提升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胸膜疾病的诊疗规范、诊疗技术、前沿进展等,组织胸膜疾病疑难病案讨论、参访交流,进行现场督导和质控、定期考核,全方位提升胸膜疾病的专病照护能力。
科学研究 围绕临床难点问题,包括胸腔积液的病因精准诊断、针对常见胸膜疾病(恶性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腔感染等)治疗的新方法、新技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等,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


精进规范,创新驱动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学组(筹)

宋元林教授



过去的一年中,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学组(筹)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围绕指南制定、临床研究、教育培训和普及推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指南与规范化建设 筹备学组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多部指南与共识,包括《成人肺 功能检查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推荐指南》《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流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并起草了《全院肺功能提升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这些文件为肺功能操作的规范化、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依据。
培训与质控提升 筹备学组多家委员单位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定为省级技术牵头单位,多名委员加入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肺功能专业技术工作组,承担起国家层面的肺功能技术培训、调研与质控督导任务。呼吸慢病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后,肺功能操作的质控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强化,为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科研与技术创新 在科研方面,多项研究取得了突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表明,简化肺功能检查(仅需3分钟)与常规肺功能检查结果一致性良好,极大提升了筛查效率;另外,针对脉冲震荡肺功能(IOS)测定的研究显示,SAIO分级系统(基于IOS对气流阻塞的分级)在症状评分、肺气肿、气体潴留和急性加重等方面的鉴别能力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相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研究首次构建了基于IOS技术的慢阻肺病筛查路径,模型在内外验证集中均表现出良好判别能力。
北京医院的相关研究建立了我国高海拔地区肺活量测定的参考值,为特殊地区的肺功能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工作规划 筹备学组将继续深入推广肺功能检查适宜技术,提升检测率与可及性;加强规范化培训与质量控制,提升操作同质化水平;推动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基层肺功能检查可及性。


凝心聚力,共促呼吸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康复学组(筹)

孙德俊教授



近一年来,呼吸康复筹备学组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领导下,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团结全国同仁,推动我国呼吸康复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筹备学组强化党建引领,组织开展多项康复服务行活动,深入基层开展义诊、科普与技术帮带。
学术交流成果丰硕,成功举办多场高水平会议,并正积极筹备2025年三大品牌年会中的呼吸康复专场。
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开展5期专项培训班,每周定期举办“云课堂”和“青年说”线上课程,累计超350期。
科研创新突破频现,牵头制定多项指南规范,出版《呼吸康复高阶教程》,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专利授权。
科普宣传形式多样,通过视频直播、电视节目等渠道提升公众健康意识。
未来,筹备学组将继续凝聚全国力量,推动呼吸康复事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聚力破局,创新引领——助力呼吸遗传及罕见病发展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遗传及罕见病学组(筹)

徐凯峰教授



如何突破现有诊疗瓶颈,让更多“医学不可能”成为“生命新希望”?2025年3月,瞿介明教授召集筹备学组委员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召开罕见病专题研究会议,交流研究进展,凝聚研究方向,不断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十五五”期间,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研究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我国临床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多学科协作、医工结合、数据共享等多种方式,开展一系列创新研究,切实提升我国在呼吸病学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过去一年中,罕见病队列研究、机制研究、干细胞和基因等新治疗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关于原发纤毛运动障碍和弥漫性囊状肺疾病诊断两项专家共识的编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中。3本呼吸罕见病学术专著和译作同步推进,将填补领域内学术专著缺乏的现状。《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呼吸疾病治疗进展》(TherAdvRespir Dis)的罕见病专刊组稿工作已基本完成。
2024年,成功举办了首次全国呼吸遗传及罕见病培训班,2025年11月21—22日将在合肥举办第二次全国培训班,不断培养呼吸遗传及罕见病领域优秀人才,欢迎关注和加入。


规范诊疗与能力提升双轨协同发展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儿科学组(筹)

徐保平教授



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领导和支持下,儿科筹备学组近一年做了如下工作。
依托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儿童感染与过敏性疾病临床监测中心,开展了涵盖儿童呼吸、过敏、感染、消化、皮肤、重症医学、耳鼻喉、检验、影像专业的临床监测,初步建立了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包括儿科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的监测网络。
制定并发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治指南/专家共识5部,内容涵盖儿童哮喘、人偏肺病毒感染、儿童肺栓塞、家庭雾化等。对规范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开展了多维度的病例讨论和科普推广。“中国儿科呼吸大查房”项目2025年共举办28期,覆盖全国300余家医院,累计观看达8万余人次。开展揭秘呼吸道中的“捣蛋鬼”科普病例赛共10场,累计观看达7万余人次。对进一步提升年轻医师的诊治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深耕基层,呼吸与共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呼吸病学学组(筹)

曾奕明教授



过去一年,基层呼吸病学筹备学组通过“系统性学术引领、大规模人才培训、规范化项目建设、广泛性科普教育”,推动全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与能力双提升。
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 联合举办第九届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学术会议(2024年),汇聚近百位专家,设6场专题论坛,现场注册超1200人次,线上观看近20万人次;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设6个基层专题分会场,覆盖适宜技术、慢病管理等议题,让学术资源精准匹配基层实际需求。
创新培训模式赋能基层 品牌项目“常见呼吸道疾病防治云沙龙”连续举办20期,每期超1500名基层医生在线学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等单位持续对山西应县、云南弥渡、上海社区等进行对口帮扶;在陕西、广东等多地开展质控、慢病管理培训,形成全国性培训网络。
推进基层呼吸规建项目 截至2025年4月,筹备学组核心工作“基层呼吸规建项目”已覆盖22省41市,18831家基层医疗机构申报,699家获评“优秀单位”,1691家为“达标单位”;“全科赋能中国行——基层咳喘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项目”在21个省市的588家机构启动咳喘防治中心建设,培训基层骨干医生超2000名。
开展万人线上培训 国家慢阻肺病基层防治办公室牵头线上培训,计划招生5万,实际报名72718人;截至5月29日,26876人获合格证书,通过“摸底测试+随堂测试+结业考试”模式确保培训质量。
科研科普并举 筹备学组专家牵头撰写《中国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家庭氧疗指南(2024年)》《中国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24年)》等重要规范;筹备学组各成员单位借“世界慢阻肺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义诊、患教会、科普宣传,提升全民呼吸健康素养。
2025年的工作为基层呼吸防治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巩固 成果,扩大规建项目覆盖,深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筑牢基层呼吸健康“第一道防线”、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而奋斗。


以粤港澳大湾区健康融合视角

开展多样化健康促进活动

图片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学组(筹)

单广良教授



自筹备以来,我们以分布在各地的成员为骨干,充分发挥学科联合优势,积极推动呼吸流行病学研究和成果应用。今年重点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健康融合视角下的健康促进活动。为贯彻落实“健康澳门蓝图”各项目标,推动实现“健康澳门”愿景,受澳门卫生局邀请,为“澳门健康调查2026”先导调查提供了技术培训和现场质量控制指导,为明年正式启动实施“澳门健康调查2026”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完备方案。
为进一步在大健康队列基础上开展多种专病的深入研究,筹备学组今年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在广东省全生命期自然人群队列中开展了睡眠慢病筛查随访进社区活动,分析了睡眠呼吸临床亚型与就医行为,针对社区筛查发现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高危人群进行诊断、干预和随访评估,同时在随访的社区开展持续的睡眠健康科普和临床学科建设,每人发放呼吸睡眠健康管理手册。综合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营养指导、认知行为干预、睡眠卫生教育。通过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提示,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参与者的白天嗜睡程度、失眠程度和疲劳水平明显下降。在系统总结相关研究成果后,近期可望形成一套社区呼吸睡眠健康干预的适宜技术,同时也为建立其他慢性病社区防治适宜技术提供医防融合模式。
image.png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5唯一官方合作媒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