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4月10日-12日,由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协办的2019年第十届北京-医院感染防控国际论坛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岗位培训班在中日医院临研所5层讲学厅召开。国家质控中心付强主任、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武迎宏主任、北京医院感染管理处蔡虻处长、美国CDC的Jeanette及中日医院曹彬教授、北大人民医院王辉教授等专家出席会议并就医院感染防控的各个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来自北京市属医院的感染管理岗位人员参会。
付强主任:基于感控视野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出发,付强主任就抗菌药物使用与感染防控的深度联系、如何实践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做了深入阐述。他指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问题的提出,归根结底是要防控感染传播,尤其是防控医院感染的传播。目前,已知的耐药(多耐药、泛耐药)细菌种类越来越多,耐药谱越来越广,耐药性也越来越强,超级细菌、超级真菌不断出现,应对问题的主要武器——临床感染防控、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知识及应用实践又是我们是相对陌生的“短板”,这就给感染防控增加了难度,挑战也不断升级。
付强主任指出,以感控的视角审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是一把既可治病、又可致病的“双刃剑”。青霉素的发现为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打开了一扇大门,但随着抗菌药物在自然界中的浓度不断上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也不断进化,不断变异,获得了针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矛盾中不断强化,导致细菌逐步从单一耐药发展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最终出现超级耐药现象。
谈到如何实践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时,付强主任认为,感控理念和实践,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域的所有珍珠串成名贵项链的那条“线”。抗菌药物管理需要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临床诊疗能力—基于临床思辨基础的临床微生物与临床药学思维与实践。而抗菌药物是感控的核心关注之一,合理使用则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核心,抗菌药物管理需要能力、激励、监管“三管齐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四JIAN”实践:
减: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最低限度(次数、频度、强度)使用
简:药物种类与级别、给药方法与途径,最简单、易行的操作
俭:基于对症下药的等效低价、等价高效,最有性价比策略
检:检查、检讨做没做好,最可持续的合理用药实践机制选择
国家质控中心付强主任
武迎宏主任:北京市医院感染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号)指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三级公立医院的核心任务,要通过医疗质量控制、合理用药、检查检验同质化等指标,考核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感染作为医疗质量的重中之重,在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中少不了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考核,而基于北京市医院感染的基本情况: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在下降,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为主,在病原菌方面,耐碳青霉烯类细菌(CRE)从第四位到首位,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关于医院感染防控质量管理体系,在管理维度上,主要有3类评价指标,包括础管理、过程控制和结果管理,其中基础管理和过程控制占70%,是相对客观的指标,一般通过监测来体现。而从技术维度看,基础管理中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人才梯队,临床院感小组的协作、部门协调等是关键点所在。在过程控制中,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有手卫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血流感染、消毒隔离等方面,诊断能力、适宜技术、易感保护则是重要的考核维度。在结果管理上,数据应用、客观发现、感控成效是主要关注。其中,感控成效是要重点关注的,所有的工作都要看到效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记录。既要关注过程,又要重视结果。在结果管理中,所有的措施都用来保证患者安全。
关于考核评价的原则,所有的指标要满足以下特点:有依据、可测量、连续性、可比较、可控制、有价值、方法简单。一般地,现场评价有3个重点:制度建设、风险评价,包括发现与处置医院感染的能力、结果控制等,“科学感控”始终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手段。
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武迎宏主任
蔡虻处长:医院感染暴发管理
从暴发的各种情形开始,蔡虻处长详细讲述了如何控制和中止感染暴发,并以案例分享的方式再次阐释暴发管理的7个环节及每个环节如何操作:
① 医院感染暴发原因的获取及暴发信息的主要途径
导致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主要有交叉感染、空气传播、器械、药物等。而危急值预警、监测、微生物室的敏感性等是获取暴发信息的主要途径。
② 确定暴发
流行病学上对流行性医院感染的定义是:特定时间段内,某一区域感染的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显著高于本底发生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超出基线发病率、是否关联病例(细菌相同的耐药表型、相同的症状等)就是暴发的证据。
③ 确定暴发规模
搜索病例,初步确定暴发规模:根据疫情的具体情况设置筛查方案,进行重点和高危人群的病例回顾。并绘制流行病学统计图表,阐述疫情的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
④描述病例,寻找关联线索
寻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线索,确定易感人群。
⑤实施初步控制措施
通过描述病例,找到可能的联系,制定和实施初步防控措施,如加强手卫生、增加人力、隔离、高危人群筛查等。
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采用病例对照法、观察法和微生物培养等方法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形成控制建议。通常基于现有指南,控制暴发,预防进一步传播。
⑦确定暴发终止
暴发终止的表现是,超过潜伏期没有新发病例、发病率恢复到暴发前水平、1周内不继续发生新发同类感染病例。
北京医院感染管理处蔡虻处长
Jeanette:从院感监测数据到预防控制策略(Understanding and using HAI surveillance data for prevention)
Jeanette的报告由4部分组成,分别回答从数据到措施的内涵、如何解读监测数据、如何利用数据来制定防控措施,最后,她简单介绍了美国CDC专门针对医院质量监测部门的基本情况。
Jeanette的报告指出,作为循环过程,监测始终贯穿在感染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读、到数据分析结果的分享和报告、行之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的制定和执行,然后观察情况是否改观,再进入下一轮的监测循环。所以,数据收集不是院感监测工作的结束,监测的每个环节都有科学的方法。
①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使用标准的数据收集方法,保持基线的平衡,包括采样点的一致性和时间的延续性。数据分析要清晰明了,尽量把所有信息清晰地传递给相关人员。
② 在解读院感监测数据时,要考虑危险因素的存在。因为不同层级医院接诊患者的严重程度不一样,在解读数据时,要做危险因素校正,根据医院等级、科室、患者的严重程度、医疗服务的复杂程度等综合考虑。在比较时,也要注意对数据进行标准化,这样才能具有可比性。
③ 要有效应用隔离或控制措施,最终来控制传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评估措施的有效性,常用的是标准的感染率(SIR),但在现实中,SIR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预估数据出现后,要仔细分析,不能单纯以一个数据来判断。
此外,还要有动态的监测指标,不能仅以基线和结局来判定感染的情况,要注重过程管理,揭示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在谈到如何运用数据来指导感控实践时,Jeanette分享了美国的做法:建立防控网络,通过数据确定重点区域,统一调配。美国疾控专门做医疗质量提高的部门,会有国际感染控制的项目,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控制院感发生。Jeanette说,应对并不少见的院感,即使在发达国家,比如欧美,在欧洲,平均水平也能达到8%。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也会跨越国境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疾控这个部门的主要目标就是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项目,建立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对境外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提供应对支持,促进创新的解决方案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应用。耐药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国合作。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Jeanette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刘玉 整理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