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为了预防手术切口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5年修订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及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于2011年制定的《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我们对于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基于以下原则。
基本原则
预防性抗生素的基本使用原则:
主要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及常用抗生素的抗菌谱决定。
妇科肿瘤的手术切口主要分为以下3类:
①Ⅰ类切口:即清洁手术,如外阴癌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及未穿透宫腔的子宫肌瘤剔除术等术式,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生素。
②Ⅱ类切口:即清洁-污染手术,需要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如子宫切除术、外阴广泛切除术、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中行阑尾切除术及肠切除吻合术等。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手术,是指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外阴癌外阴部位切口的清创二次缝合术、肠瘘修补术等。如术前已发现存在细菌感染,如盆腔脓肿切除术,则需使用治疗性抗生素,不受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限定。
常用抗生素
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硝基咪唑类、林可酰胺类及氨基糖甙类。其中,青霉素类和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适宜围手术期的预防性使用。
综合而言,对于合并特殊情况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Ⅰ类手术切口,推荐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首选头孢唑啉)。
对于妇科肿瘤手术中的Ⅱ-Ⅲ类手术切口,及部分涉及胃肠道的手术,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均推荐应用第二代头孢菌素(首选头孢呋辛)+甲硝唑。如存在药物过敏,则改用克林霉素+氨基糖甙类,或氨基糖甙类+甲硝唑。
预防性抗生素给药方法
根据围手术期抗生素用药原则,预防性抗生素常规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预防性抗生素的给药剂量目前尚无明确推荐,建议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和头孢曲松的单次给药剂量为1~2 g,头孢呋辛为1.5 g,甲硝唑为0.5~1 g,克林霉素推荐用药为0.6~0.9 g,氨基糖甙类抗菌药物则多选用庆大霉素4 mg/kg或5 mg/kg。对于病态肥胖或明显瘦小、儿童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用药剂量应按相应药物说明书作相应调整。
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如由于特殊情况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清洁手术,若手术时间不超过2小时,只需术前给药1次。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或术中成人患者的失血量>1500 mL,应手术中再次追加抗生素1次预防感染。
抗生素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为24 h,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 h。但不推荐盲目过度延长抗生素用药时间,因为不但无法提高预防效果,还会增加耐药感染风险。
小结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需要遵循手术切口分类及抗生素的抗菌谱原则,规范、足量使用,同时注意避免滥用,从而导致感染。
上期文章链接: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丨妇科肿瘤“逸仙”经验
上期文末练习答案:
1.C 2.错
本期练习:
选择题:
关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于合并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近2周内曾行静脉化疗的I类手术切口,需考虑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B. 第二代头孢菌素包括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克洛、头孢丙烯等,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比第一代更强,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
C. 若单一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则避免不必要的联合抗生素使用。
D. 由于特殊情况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清洁手术,若手术时间不超过2小时,只需术前给药1次。
E. 不推荐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用作术前预防性抗生素。
答案将于下期公布
作者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谢玲玲
审阅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林仲秋 王丽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