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DAY3丨脑胶质瘤基础之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2025-09-03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eead4b558ba88aa69f109201790b879.png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切实提升基层医生对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认知与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携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围绕“基础—诊断—治疗—实践”全链条,施展外科、放疗、内科、病理、影像等“组合拳”,推出以“脑胶质瘤规范化治疗”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以期帮助基层医生系统掌握脑胶质瘤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脑胶质瘤治疗方法,从而提升诊疗水平。



“组合拳”之基本功

脑胶质瘤病理学特征及诊断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 胡婉明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CNS)分类第5版中胶质瘤部分包括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局限性星形细胞胶质瘤、室管膜肿瘤等共计近30种肿瘤类型。


一、病理学分型及分级


01
传统组织学分型及镜下特征


星形细胞瘤:细胞呈星芒状蜘蛛样,弥漫分布,常见微囊变;


少突胶质细胞瘤:细胞有特征性“煎蛋样”空晕,常见钙化;


胶质母细胞瘤:常伴坏死(典型为“栅栏状”坏死)和/或微血管增生(典型为“肾小球”样血管增生);


室管膜瘤:多沿脑室壁生长,形成血管周围假“菊形团”结构。


02
CNS WHO分级系统


分为CNS WHO 1、2、3、4共四个级别,其中,1-2级为低级别,3-4级为高级别。CNS WHO 5中有个重要的变化是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不是罗马数字)进行标识。


注意:WHO分级与ICD-0编码并无对应关系,例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为CNS WHO 1级肿瘤,但其ICD-0编码并非0(良性肿瘤),而是9421/1(交界性肿瘤)。


二、分子病理&整合诊断


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和病理检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二代测序、DNA甲基化测序聚类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胶质瘤的遗传背景和发生发展机制逐渐清晰。越来越多的分子标志物被证明在胶质瘤的分类、分型、分级、预后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01
胶质瘤常见分子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02
分子指标革新诊断标准(2021年WHO CNS 5)


举例:组织学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


a.分子层面IDH1/2为野生型,检出TERT启动子突变和/或EGFR扩增和/或7+/10-染色体变异,需按照分子结果升级整合诊断为“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CNS WHO 4级);


b.分子层面出现IDH1或IDH2突变,同时发现CDKN2A/B纯合缺失,最终整合诊断升级至“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CNS WHO 4级);


c.位于中线位置,为弥漫浸润性生长,同时分子检测发现H3K27变异,升级整合诊断为“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3K27变异”(CNS WHO 4级)。


关键点:当组织学与分子结果冲突时,以分子特征为准!


附:CNS WHO 5诊断流程图


03
胶质瘤的整合诊断


胶质瘤病理报告应当标准化、规范化,并按照新版分类进行整合及分层诊断。


内容应包括:(1)整合诊断名称;(2)组织病理分类;(3)CNS WHO分分级;(4)分子信息。同时,病理报告中还应该包括患者基本临床信息、肿瘤部位及特殊情况备注等。



三、前沿扩展


1.液体活检:脑脊液ctDNA检测可替代高风险活检(与组织突变一致性达83%);


2.术中快速分子诊断:便携设备30分钟内提供IDH/TERT等部分常见分子指标结果。


3.纳米孔测序平台30分钟内可完成甲基化分类和拷贝数分析,与传统方法一致性达94.6%。


四、挑战与病理学应对策略


尽管分子检测价值显著,其临床应用仍面临挑战:


1.标准化与可及性:检测成本高、实验室间一致性不足(尤其NGS融合基因检测),需建立质控体系并推广应用。


2.整合诊断复杂性:分子结果需结合组织学与临床背景解读,避免机械套用。


3.技术创新瓶颈:DNA甲基化谱分析虽精准(如德国海德堡分类器),但成本高且缺乏中国人群数据,亟需本地化验证。


4.建议通过多学科会诊(MDT)整合病理科、影像科、神经外科、放疗科及肿瘤内科等专家意见,确保诊断的精准性及分子数据转化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性。

总结


分子病理已深度融入胶质瘤诊断全流程,基层医生需掌握“形态-分子”整合思维,善用区域检测资源提升诊疗精度。


互动小问题

第一题:组织学形态示弥漫星形细胞瘤样,但分子检测出现IDH1 R132H突变,伴1p/19q共缺失和TERT启动子突变,最可能诊断是?


A. 星形细胞瘤

B. 室管膜瘤 

C. 胶质母细胞瘤 

D. 少突胶质细胞瘤


第二题:组织学形态示2级的弥漫星形细胞瘤样,但分子检测发现除了IDH1 R132H突变,还有CDKN2A/B纯合缺失,本例最终WHO分级应为?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问题1:正确答案为D

问题2:正确答案为D



参考文献

1.王樑,潘亚文,屈延,等.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五版)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类解读[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21卷9期, 783-790页, ISTIC PKU, 2021. DOI:10.3969/j.issn.1672-6731.2021.09.008.

2.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版)[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2, 38(08) : 757-777. DOI: 10.3760/cma.j.cn112050-20220510-00239.

3. Louis, D. N. et al. The 2021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summary. Neuro Oncol. 2021 Aug 2;23(8):1231-1251. doi: 10.1093/neuonc/noab106.


END


作者简介


胡婉明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病理科中枢神经系统及头颈亚专科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委会第三届分子诊疗学组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分子病理分会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头颈肿瘤分会 常务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颌面头颈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0第三届广东省青年病理医师诊断大赛冠军

中山大学年度梁伯强暨秦光煜教授病理学奖获得者

2025中山大学第十三届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公选组特等奖

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发表SCI论文40余篇

参与编写中英文专著4本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及广州市科技计划1项

现任《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杂志学术编辑CSCIED科技核心评价数据库评委


专题安排

胶质瘤 终版.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