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11月22-25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学术会议在湖北武汉举行!
11月22日下午,一系列会前基层医生培训班正式开堂授课。本次培训活动主题丰富,内容全面,实践性强,为基层医生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规范诊治和科学研究方面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专业指导。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专场涵盖糖尿病肾病(DKD)、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3个话题。本场培训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金肆教授和襄阳市中心医院徐少勇教授主持。
糖尿病肾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肖扬教授围绕中国DKD负担以及DKD的诊断和防治进展进行了系统讲解。
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引起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还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CVD)及其相关死亡风险。
我国DKD患者人群庞大,疾病负担严重。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及诊断、延缓DKD进展。1型糖尿病(T1DM)患者在诊断5年后以及2型糖尿病(T2DM)确诊时,每年至少筛查1次肾功能、尿常规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DKD的临床特征为持续性白蛋白尿排泄增加,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2021年中国DKD诊疗指南推荐以白蛋白作为诊断DKD的重要依据,并提出了DKD、正常白蛋白尿DKD、非糖尿病肾病(NDKD)、DKD分期及肾活检等相关诊断意见。
对于T2DM合并DKD的患者,应进行综合管理,包括降糖、降压、调脂,同时启用具有明确肾脏获益的降糖药,如SGLT2i、GLP-1RA等。最后,肖扬教授还总结了DKD常见合并症如贫血、肾功能不全、心血管并发症等的处置方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孟然教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6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流行病学及危害、发病机制、主要危险因素及临床证据、筛查和分级诊断、临床表现和诊断分期、预防和治疗。
DR患病率高且危害严重,是处于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疾病。因此,早防早治意义重大!
关于DR的早期筛查对象,孟教授总结了以下要点:青春期前诊断的T1DM患者在青春期后开始检查眼底;青春期后诊断的T1DM患者建议在病程5年内必须进行第一次DR筛查;T1DM患者开始筛查DR后建议至少每年复查1次;T2DM患者应在诊断后尽快进行首次全面眼科检查。
对于筛查频率,无DR者以后至少每1~2年复查1次,有DR者则应增加检查频率;中度非增生型视网膜病变(NPDR)每3~6个月筛查1次;重度NPDR及增生型视网膜病变(PDR) 应每3个月筛查1次;中度及重度NPDR应由眼科医师进行进一步分级诊治。
最后,孟教授强调,明确疾病发展规律,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治疗和科学管理(良好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可预防或延缓DR的进展。同时,也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DR筛查和分级诊疗模式,并积极开展多学科深度合作,降低患者失明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张雨薇教授抽丝剥茧,深入讲解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筛查方法、诊断及鉴别诊断、不同分型以及预防和治疗措施。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因不同病理生理机制所致、具有多样化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增加致残、致死风险,需要引起重视。建议T1DM患者确诊5年后、T2DM患者确诊时以及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应至少每年进行1次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
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类型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和自主神经病变,其中DSPN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神经病变的75%,通常也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对于DSPN的防治,张教授强调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必要时还需要应用止痛药物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推荐首选普瑞巴林或度洛西汀。考虑到患者的社会经济情况、共患疾病和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加巴喷丁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初始治疗药物。
值得强调的是,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不等同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的患者,需要仔细进行鉴别诊断和病因筛查。关于这一点,张教授还在现场分享了自身亲历的病例诊治过程,延伸讲解了POEMS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在随后的现场答疑环节中,与会医生把握宝贵机会,针对相关话题与现场专家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积极讨论。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夏天 发自武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