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公众健康。为切实提升基层医生对脑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认知与能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牟永告教授,携脑胶质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围绕“基础—诊断—治疗—实践”全链条,施展外科、放疗、内科、病理、影像等“组合拳”,推出以“脑胶质瘤规范化治疗”为主题的体系化专题活动,以期帮助基层医生系统掌握脑胶质瘤的基础知识,深入理解脑胶质瘤治疗方法,从而提升诊疗水平。
胶质瘤的手术治疗之术前评估
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 梁凯荣 陈银生
脑胶质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其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手术的核心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而术前评估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基石,因此,以下将围绕关键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评估、全身状态与手术风险权衡、分子病理学前沿四个方面,概述脑胶质瘤术前评估的共识性内容。对基层医生而言,掌握其核心要点有助于更好地参与患者管理、识别转诊时机和理解专科决策。
影像学评估是术前评估的基石,目标是精确定位肿瘤边界、明确其与关键功能区的解剖关系。
全面评估神经功能是制定手术策略和评估手术风险的核心。常规神经系统检查是脑胶质瘤术前评估的基础,包括意识、精神、颅神经、运动、感觉、反射等方面的检查。这些检查能够为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信息,帮助基层医生识别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
例如,通过运动和感觉检查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影响了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基层医生在进行这些检查时需要注意细节,如观察患者的步态、肌力和反射情况,以便准确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同时,这些检查结果对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手术以及手术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决策必须建立在患者整体安全的基础上。基层医生在初步评估患者的一般身体状况与器官功能时,需要注意细节。例如,对于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详细询问其病史和用药情况,评估病情是否稳定。此外,需评估特定并发症(如癫痫、血栓、颅内压增高与脑水肿等),此类风险术前应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基层医生应与专科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转诊不适合手术或存在高风险的患者。
分子分型已深度整合入脑胶质瘤的诊疗决策,术前了解分子标志物对手术策略的制定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这些分子信息虽然最终由病理证实,但术前通过影像学特征(如IDH突变型胶质瘤常表现为边界模糊的T2/FLAIR高信号,强化不明显)可初步推断,并与病理结果相互印证,有助于术前初步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为手术范围决策(如倾向于更积极切除还是更保守保护功能)提供参考。
脑胶质瘤的术前评估是一个多维度、个体化的系统过程,其根本目标是在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与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随着影像技术、功能评估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术前评估正变得更加精确和规范。
理解脑胶质瘤术前评估的以上核心要点,旨在更好地识别和筛选患者,及时向专科中心转诊。更全面地收集和准备病历资料,为专科医生提供有力支持。更深入地理解手术决策的依据,从而更好地参与术后管理和患者教育。
基本情况:患者,男,37岁。因“突发头晕、头痛伴恶心、呕吐1周”入院。
外院诊疗经过:外院头颅MRI检查提示“左侧顶颞叶巨大占位性病变(约68*63mm)伴出血及脑疝形成”。经甘露醇脱水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有限,于2025年8月4日转入我院。
我院术前评估与决策: 入院后,经规范脱水降颅压及预防癫痫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我们立即启动了全面的术前评估流程:
①MRI显示左颞叶巨大混杂信号灶(54*65mm),伴出血、坏死及水肿,中线右移,脑疝持续存在;
②多模态影像提示高级别恶性肿瘤特征(PWI高灌注、DTI纤维束中断、MRS胆碱峰升高);
③MRA显示肿瘤血供来自大脑中及后动脉分支。
完善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检查,未见绝对手术禁忌证。
术前MR图
术前讨论:综合患者持续存在的脑疝风险及影像学提示的高侵袭性肿瘤特征,虽经脱水治疗后病情暂稳,但肿瘤的根本威胁并未解除。经多学科团队(MDT)讨论,决定行限期手术。
手术经过: 于2025年8月12日,在神经导航精准定位、术中B超实时界定切除范围、电生理监测保护功能皮层以及荧光素钠荧光引导辅助判断肿瘤边界的多项技术集成护航下,成功实施了“经颞顶枕开颅左侧颞岛顶叶占位显微切除术”。术中策略清晰,注意保护侧裂血管及周围正常脑组织,最终实现了肿瘤的最大化安全切除。
术后结果:
①术后恢复:患者麻醉苏醒后神志清楚,对答切题,查体合作。神经系统检查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5级,未发现任何新增神经功能缺损。
②术后影像:复查CT显示肿瘤切除满意,术区存在预期内的积气、积液及周围水肿,中线结构移位较术前显著改善。
③术后病理:初步病理诊断为(左颞叶)IDH野生型胶质瘤,符合高级别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可能性大)。
术后CT
术后1周MR
案例价值: 本案例展示了通过多模态术前评估和多项术中技术辅助,即使对于伴脑疝的危重患者,也能在解除危机的同时成功保全神经功能,为后续治疗创造良好条件。
问题一: 在为一位邻近运动区的脑胶质瘤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时,除常规结构MRI序列外,最应优先采用哪种功能影像学技术来重建并保护重要的神经纤维束?
A.计算机断层扫描(CT)
B.磁共振T1加权增强序列(T1+C)
C.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追踪(DTI)
D.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
问题二: 一名42岁的额叶胶质瘤患者,术前分子病理检测结果显示为“IDH突变伴1p/19q共缺失”。基于该分子分型,手术团队在制定策略时可能会如何权衡切除范围与功能保护?
A.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全切,无需过多考虑功能
B.仅做活检,完全放弃手术切除
C.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进行扩大切除
D.在功能保护权重较高的前提下,可接受次全切除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查看答案
▼
神经外科硕士
以第一/共一作者等发表SCI论文2篇
现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综合治疗
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主诊教授、博导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委会手术学组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青委会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人工智能分会委员
广东省科技咨询专家库专家
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