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4年8月17-18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消化道肿瘤规范化诊疗研修班”在上海成功举行。本次研修班围绕消化道肿瘤规范诊疗、精准诊断、多学科诊治、临床研究等话题展开,旨在推广消化道肿瘤诊疗指南,传递国际最新进展,加强多学科合作,探索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未来。会议中,我们荣幸地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心翔教授,现将采访内容精粹如下,以飨读者。
您认为目前在制定肠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肠癌的标准化治疗?
李心翔教授
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初诊阶段,肿瘤的分期对于治疗决策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局部进展期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仍然是标准治疗模式。此外,初诊患者中约有20%~25%可能伴有肝转移,甚至更广泛的多发转移。因此,对任何初诊患者,我们必须明确其肿瘤的性质、部位及分期等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我们还需要结合治疗目标来制定治疗方案,目标包括根治性治疗、追求无疾病证据(NED)状态的治疗,或是姑息性治疗。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初始治疗方案的制定对患者的预后走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医学角度,在制定方案时,我们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化情况,包括年龄、心肺功能、内科并发症以及经济状况等。然而,即使我们制定了完美的治疗方案,也可能因为患者的某些特殊情况而无法实施。例如,患者的心肺功能可能无法承受高强度的治疗,或者其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昂贵的药物费用。因此,作为医生,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目前,针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已成为标准治疗模式。在标准治疗模式下,您能从外科医生的角度分享,临床疗效如何?有哪些诊疗难点需要得到解决?
李心翔教授
既往几项关于进展期结肠癌的研究并未显示出对可切除的结肠癌进行新辅助治疗可以使患者获益,而在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中,情况则有所不同。近年来,我们对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策略进行了一些调整,包括对高位低危直肠癌采用新辅助化疗来替代传统的新辅助放化疗,并融合了短程放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方法。但是,无论治疗模式怎样改变,新辅助治疗在进展期直肠癌中的重要地位始终未被动摇。
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多项研究表明,对于进展期的直肠癌,即使采取相同的治疗措施,投入相同的时间和精力,治疗顺序的不同(术前与术后)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术前的新辅助放化疗具有较低的3~4级毒性反应,更高的保肛率,以及更低的复发率。因此,新辅助治疗仍然是我们标准的治疗模式之一。
但是,治疗策略上也有较大的变革,尤其是免疫治疗与放疗的结合。无论是与长程放疗还是短程放疗相结合,都极大地提高了肿瘤完全缓解(CR)率。很多患者通过这种治疗方式,实现了病灶的完全消退。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包括TROCH研究,数据显示短程放疗联合CAPOX和PD-1单抗的TNT模式治疗后肿瘤CR率超过50%。同时,我们还正在进行的TORCH-E研究,主要针对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短程放疗后结合免疫治疗加化疗的新模式。从早期数据来看,80%的患者获得了临床CR。对于这类低位直肠癌患者来说,即使接受手术治疗,其术后肛门功能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而通过这种新的治疗模式,患者有机会实现局部切除甚至等待观察,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
以往,对于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目标是通过新辅助治疗来降低复发率、提高保肛率。而现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新辅助治疗为患者争取到非手术治疗的机会,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
如今临床中都在强调对患者的全程管理,请您分享一下对肠癌患者院外管理的经验?
李心翔教授
近年来,我也一直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全程管理。此前,我们提倡MDT模式,这一模式对中国肠癌规范化治疗确实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整合了各领域专家的意见,为患者量身定制了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并非所有医院都能实现MDT模式。因此,我们强调即便医院没有MDT架构,每位肿瘤相关医生都应具备全程管理的理念和知识。
全程管理意味着医生需全面了解患者的治疗路径,包括哪些患者需要先接受新辅助治疗、哪些需要转化治疗、哪些需要放疗,以及手术后哪些患者需要辅助治疗以及辅助治疗的方式、患者的康复、随访的时间等。无论是哪个科的医生,都必须确保患者从术前、术中、术后到术后随访和康复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妥善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医院的时间相对短暂,更多时间是在院外。因此,加强院外沟通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医生助理与患者保持长期沟通,这也有助于我们收集生存数据,以便更好地评估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那些获得非手术治疗机会并进入等待观察阶段的患者,虽然等待观察对于患者而言是有利的,但其复发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医生团队需要紧密跟进,确保患者重视随访,才能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
作为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专家,您认为未来肠癌治疗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心翔教授
肠癌治疗领域正逐步转向更为精准和个体化的治疗模式。在这一发展趋势中,我们观察到几个重大的变化。首先,许多以往被视为晚期患者的肠癌肝转移患者,通过我们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其5年生存率已显著提高至40%~50%。不同医疗中心的数据可能存在差异,但这一成就无疑是对治疗策略的重大肯定。
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新辅助治疗等非手术治疗方式获得了临床完全缓解的机会。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选择合适的病例接受根治性治疗,或者采取等待观察的策略。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这一策略在肿瘤学疗效上是安全可行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通过综合治疗和精准治疗的手段,晚期患者将有更多机会获得治愈性治疗效果。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原本被认为不可手术切除、不可根治的患者,最终能够实现NED状态和根治。此外,原本可以通过手术或根治性治疗的患者,现在通过精准治疗,如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等综合手段,有可能避免手术,同样可以获得治愈的机会。这将是未来肠癌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学术任职: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腹腔镜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微创外科专家委员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肠病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 常委
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委会 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结直肠癌专委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中华消化外科教育学院 副院长
国际结直肠癌协会(ICRCC)中国分会 副主席
科研情况: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三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一项;2018年以来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9篇;主编、主译专著6部;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牵头执笔《保留左结肠动脉直肠癌根治术的中国专家共识》以及参与执笔《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等10多部权威指南共识编写。
获奖和荣誉:
第六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成果“直肠癌外科治疗全程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推广”获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2019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及2018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李心翔教授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桂晶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