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第二大致残原因!超八成偏头痛患者管理不足,《柳叶刀》刊发3篇文章详述诊疗进展

2021-07-10作者:壹声资讯
其他神经疾病非原创

偏头痛影响了全世界超过10亿人,相当于约每7个成人中就有1人受到偏头痛的困扰,是全球残疾损失生命年(YLD)的第二大主要原因。


这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通常反复出现、为终生疾病,不仅使患者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而且还影响工作学习能力,对个人、家人和社会都会带来一系列负担。


近期,《柳叶刀》“偏头痛”系列发布3篇文章,系列介绍了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疾病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以及包括急性治疗、预防治疗和新兴疗法在内的临床管理现状。


患病普遍,不只是头痛



第一篇流行病学文章指出,偏头痛是全球50岁以下年轻人,尤其是女性致残的主要原因。


偏头痛发病最常始于25-34岁。从患病率而言,全球15%的人在1年中有过发作,东南亚最高达25%-35%,中国数据最低,但也有9%。偏头痛在全球导致了4510万残疾损失生命年(YLD),占全球疾病负担的5.6%,并且超过所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总和。这种负担在35-39岁期间达到峰值


2021-07-07_112340.jpg


▲全球偏头痛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绿色),以及不同年龄男性(红色)和女性(紫色)患病率


偏头痛对个人职业和家庭都会造成影响。32.7%的患者表示偏头痛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38.6%的患者认为偏头痛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抚育,反之,偏头痛患者的青少年子女中,也有8.7%~13.1%认为父母的偏头痛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发展;还有3.2%的患者因为偏头痛而决定丁克、或延迟、减少生育。


偏头痛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研究显示偏头痛与抑郁症、焦虑症有着密切联系,而抑郁症也会反过来增加偏头痛风险。偏头痛也与颈部、下背部疼痛等其他慢性疼痛有关。在心血管健康方面,先兆性偏头痛患者缺血性心脏病或中风风险更高


尽管负担巨大,但在全球范围内偏头痛的诊疗仍然不足。以中国为例,超过一半患者在诊所就诊,只有约14%被正确诊断,33%被误诊,53%未得到诊断。


不单看症状,更多生物标志物促进精准诊疗



偏头痛的诊断往往基于临床症状,而近年也有越多来越多研究探索相关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这有助于细化疾病特征,并找到精准治疗的药物靶点。第二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探讨。


偏头痛的典型临床特征包括单侧部位反复头痛发作,搏动性、中度或重度头痛,因日常身体活动而加剧,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但也有约40%的患者报告偏头痛发生在双侧。


需要注意的是,偏头痛是一种具有多种亚表型的异质性疾病。比如约1/3患者为先兆性,在头痛发作之前会出现短暂的神经系统症状,常见的如视觉障碍。此外,慢性偏头痛通常定义为每月有15天及以上头痛,其中至少8天满足偏头痛的临床标准。


从遗传特点来说,偏头痛的遗传可能性约为42%,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识别出38个影响偏头痛风险的基因组位点。一级亲属中有偏头痛,后代患病风险为普通人的1.9倍~3.8倍。


机制研究显示,有多种触发因素可能引起偏头痛发作,而且不同分子信号传导途径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触发因素包括CGRP(发病概率57%)、PACAP(58%),甘油三酯(80%)、PDE3抑制剂西洛他唑(86%),PDE5抑制剂西地那非(83%)和KATP通道开放剂levcromakalim(100%)。触发研究观察到的一个重要结果是,这些触发因素只会引起偏头痛患者发作,而在健康志愿者中最多只会引起轻度头痛。


2021-07-07_112446.jpg


▲大脑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偏头痛中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


血液生物标志物方面,CGRP和PACAP是目前关注度较高的指标,有研究显示,偏头痛发作时这两个指标会升高;还有研究显示CGRP浓度较高与预防性治疗获益有关,但缺乏一致结论。


影像学指标则关注偏头痛患者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研究发现,大脑白质高信号可能与先兆性偏头痛有关,偏头痛患者视觉区域相对应的皮层较厚,疼痛信号相关区域可能存在结构变化。在仅依靠症状难以诊断的情况下,结构成像有助于补充诊断。大脑功能研究则表明,偏头痛的发作前期与下丘脑激活有关,而头痛期与背侧脑桥(dorsal pons)的活动增加有关。


急性治疗与预防治疗的多样有效疗法



明确诊断后,对患者来说,合适、成功的临床管理是减轻痛苦的关键。第三篇文章系统回顾了现有的治疗手段。


对于急性偏头痛来说,药物是主要治疗。国际头痛协会为治疗成功定义了两种临床结果:(1)治疗2小时后无疼痛;(2)治疗2小时后,没有最令人痛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


急性治疗药物的常用选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和曲坦类药物。临床试验表明,在中度或重度偏头痛发作期间,布洛芬、阿司匹林和口服舒马曲坦分别能使26%、24%和32%的患者在治疗2小时后疼痛缓解。麦角生物碱和辅助止吐药则较少使用。


此外,2019年来,美国FDA已经批准两类新型药治疗急性偏头痛,包括CGRP受体抑制剂和5-HT1F受体激动剂。3期试验表明,CGRP受体抑制剂ubrogepant可帮助19%-22%的患者在2小时内缓解疼痛,rimegepant可帮助21%的患者在2小时内缓解疼痛;5-HT1F受体激动剂lasmiditan可帮助28%-32%的患者在2小时内缓解疼痛。


对于部分患者,通常急性药物还不足以控制病情,需要预防药物来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严重程度或持续时间。根据欧洲头痛协会(European Headache Federation)的共识,建议以下患者启动预防性治疗:每月偏头痛发作至少2天、且生活质量受损;而且尽管优化了急性药物的使用,但偏头痛仍然控制不佳。


目前,已有循证证据支持多种药物对于慢性偏头痛的有效性,包括:

  • 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文拉法辛常用于临床实践,但很少有研究支持文拉法辛的应用。

  • 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包括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和阿替洛尔

  • 抗惊厥药:托吡酯和丙戊酸酯。其中托吡酯具有高质量证据;丙戊酸有致畸风险,不宜用于育龄女性。

  • 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

  • 肉毒杆菌毒素A型复合物OnabotulinumtoxinA,预防慢性偏头痛疗效证据充分。

  • 靶向CGRP及其受体的4种单抗,fremanezumab、galcanezumab、eptinezumab和erenumab,它们在预防发作性和慢性偏头痛方面均具有相当的疗效,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这些药物只需每月/每季度注射一次

  • 此外,褪激素,辅酶Q10、镁盐和核黄素等补充剂也有应用,但证据不足。


预防偏头痛的新兴在研疗法还包括两种CGRP受体拮抗剂atogepant和rimegepant,以及一种抑制PACAP信号分子的单抗Lu-AG09222。


一些非药物疗法也对偏头痛患者有益,可单独使用或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证据最充分的非药物疗法包括神经调节和生物行为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生物反馈和放松训练)。很少有证据支持使用物理疗法、睡眠管理、针灸和饮食调整。


2021-07-07_112540.jpg


▲可治疗偏头痛的神经调节装置:(A)单脉冲经颅磁刺激,(B)外部三叉神经刺激,(C)无创迷走神经刺激,(D)远程电神经调节。


但同时,文章也强调,任何有效的治疗策略都需要针对个体患者的临床特征、偏好和需求来制定治疗计划。


文章指出,整体而言,近5年来偏头痛的治疗取得了明显进展,基于新机制的治疗方法拓展了原有标准治疗。但与此同时,偏头痛治疗仍存在挑战,包括个体化治疗。这需要对偏头痛生物学基础的更多研究,以发现潜在机制和相应药物靶标;也需要精准医学策略的制定,以及通过多学科方法来优化临床实践。


期待随着更多医学研究的进展,偏头痛这样常见又磨人的疾病,能够得到越来越有效和规范的诊疗,减轻患者的痛苦。


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来源:医学新视点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