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期回顾↓↓↓
刘静梅 黎培员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
介绍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寄居在人胃黏膜的革兰阴性杆菌,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首次从人体胃黏膜样本中分离培养出这一细菌以来,幽门螺杆菌感染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多种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关系密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甚至胃癌的发生和发展[1]。还有部分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可能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它的存在在某些方面可能对人体是有益的。目前已报道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负相关的疾病主要有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腺癌、炎症性肠病(IBD)、支气管哮喘等。
那么,针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应该“格杀勿论”,尤其是对于GERD、IBD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是否需要根除?根除后是否会再次引发疾病?这也一直是争论的热点。
研究
2023年1月28日,《世界胃肠病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了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胃食管反流病、Barrett食管、炎症性肠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该研究主要统计了日本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3年每个疾病的发生率及流行率。该研究共招收了5219731例患者,其中最多的患者年龄段为65-69岁。研究结果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增加,Barrett食管、炎症性肠病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较前增加。
2024年4月10日,《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多国人群的队列研究,追踪观察了根除幽门螺杆菌人群与正常对照人群中食管腺癌的发生情况。该研究在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及瑞典等北欧5个国家进行;研究时间从1995年持续到2019年(随访时间1-24年)。该研究共募集了661987例患者,随访期间有550例患者发生了食管腺癌。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人群相比,根除幽门螺杆菌人群食管腺癌的标准化发病率并没有增加,且随着根除幽门螺杆菌时间的延长(随访第11~24年),食管腺癌的标准化发病率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这项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并不增加患食管腺癌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GERD、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5%~10%的GERD患者会发展成Barrett食管,而2%~5%的Barrett食管患者可发展成食管腺癌。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大部分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降低GERD、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病率。这一保护作用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食管黏膜的酸暴露减轻有关;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食管蠕动能力、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增强。
当然,也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GERD无关,甚至诱导或加重GERD。造成这一争议的原因很多,如样本量的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手段的差异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是在环境、遗传、肠道感染及免疫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近年来,IB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项纳入全球17个国家的80789例患者的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BD发病呈负相关;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IBD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其可能原因:①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② 幽门螺杆菌感染降低肠道炎症反应,发挥抗氧化作用。
然而,另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长期与机体共存可诱发IBD发病,其可能原因:①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尿素酶与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肠黏膜细胞,激活肠道炎症反应,直接诱发或加重IBD;② 幽门螺杆菌可与其他具有相同抗原的微生物发生交叉免疫反应,造成慢性持续性损害。
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其中大多数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对IBD有保护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以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支气管哮喘(包括儿童哮喘)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大部分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降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风险,其可能原因:① “卫生假说”,暴露于某些微生物感染有助于免疫系统的正常成熟和调节性T细胞介导的保护性效应;② 幽门螺杆菌的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HP-NAP)可通过增强Th1炎症反应和诱导T细胞反应,导致免疫反应由Th2向Th1转变来阻止哮喘发生;③ 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抗生素、激素频率增加,干扰了微生物菌群平衡,导致幽门螺杆菌的相对低感染率。
然而,另一部分研究却没有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存在相关性。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支气管哮喘的保护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已报道的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负相关的疾病远远低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呈正相关的疾病,我们应该正视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于无抗衡因素个体,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利大于弊。正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马斯特里赫特VI/佛罗伦萨共识报告》意见指出,广泛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并未增加其他严重疾病的发生风险。
那么,对于GERD、IBD及支气管哮喘患者,是否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参与讨论。
欢迎在留言区提出您对于Hp感染诊疗的疑问,本次活动期间积极互动的老师,将有机会获得惊喜礼物!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更多内容
参考文献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