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患者迷信碱性食物?看完这篇就知道怎么劝了

2022-08-22作者:医学论坛报秋宇资讯
非原创 饮食调节

我们经常听说,“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体质偏酸的人易得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平时要多吃碱性食物或喝碱性水来让体质呈碱性”。


以前在朋友中流传这种说法,说者完全是出于好意,提醒大家要注意健康。可是随着大家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开始有商家盯上了这个领域,于是出现了“碱性食品”“碱性水”之类的产品。


总之,酸性体质危害大,调成碱性才健康。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1
 是否存在酸碱体质之说

既然我们要探究人体是否存在所谓的“酸性/碱性体质”,就要先溯本求源,先搞清楚什么是“酸性/碱性体质”。


很遗憾的是,医学中其实并无“酸性/碱性体质”这一概念,因为我们人体的不同部位,酸碱度是不同的。


比如:

  • 唾液的pH为7.1(接近中性)

  • 胃液的pH为0.9~1.5(强酸性)

  • 小肠液的pH为7.2~7.8(碱性)

  • 尿液的pH为6.5(弱酸性)

  • 血液的pH为7.35~7.45(弱碱性)


既然不同部位的酸碱度不同,所以就无法以“酸性”或“碱性”来评估人的体质。也就是说,以“酸性/碱性体质”对人体进行评价,本身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从何而来

人体有很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但是当发生一些疾病时,还是会产生过多的酸或碱。当调节体系对此无能为力时,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


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就很容易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另外严重的腹泻或呕吐也可能引起体内酸碱平衡紊乱,导致酸中毒。


所以说,并不是因为“酸性体质”而引起了各种疾病,而往往是各种疾病导致了酸中毒。这其中疾病是“因”,酸中毒是“果”,而非人们常说的“体质偏酸”是“因”,疾病是“果”。


简而言之,所谓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其中的“酸性体质”其实指的是酸中毒

3
 如何区分食物的酸/碱性

酸碱性食物并不是以口感来划分的,而是以食物消化吸收后的代谢产物区分。


  • 消化吸收代谢后的产物是硫、磷、氮、氯等呈酸性物质,这样的食物就是酸性食物。常见的酸性食物有谷物、鱼、肉、蛋。


  • 消化吸收代谢后的产物钾、钠、钙、镁等碱性物质,这样的食物就是碱性食物。常见的碱性食物有蔬菜、水果等。

4
 多吃碱性食物好不好

当人体没有糖尿病、痛风等重大疾病时,自我的酸碱调节体系完全有能力将食物代谢后的酸碱物质和自身生理活动产生的酸碱物质进行自由调节,让体液维持在7.35~7.45这样稳定的弱碱性环境下。这是酸碱调节体系调节的结果,而不是多吃碱性食物的结果。


为了刻意追求莫须有的“碱性体质”而使劲吃蔬菜、水果,少吃甚至不吃粮食、鱼、肉、蛋,会引起严重的营养失衡,这对健康的危害可是实打实的。

5
 食物能否调节体质的酸碱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人体酸碱性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疾病,如果偏要从入口的因素分析,药物对于酸碱性的影响也非常大,但是就食物而言,对于体质的酸碱性其影响力真的非常小。


当然,这并不是说饮食对调节人体酸碱性就一点儿意义也没有。均衡饮食对我们的身体是绝对有好处的。


不要迷信酸性碱性饮食啦,均衡饮食才是王道。调节酸碱体质这事儿,还是交给身体的调节系统吧!

来源:人卫健康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谣言背后的健康真相 医生有良言》

本文作者: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  谷传玲


END
推荐阅读

☞ 蚊子为啥总叮你?

☞ 如何用手机翻拍X线片,磁共振片,CT片?

☞ 孩子缺锌的7大表现,别疏忽了!

☞ 手足口病五期症状,快速识别!

☞ 梅奥诊所发布的10种“非药物降压”良方,值得收藏

☞ 实用经验!小儿退热药物的选择


热点引导APP.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