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胃病是现代人健康的大敌。有人说“十人九胃”,这话不假。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胃病的发病率有不断攀升之势。最为常见的胃病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呈非糜烂的炎性改变,如黏膜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及黏膜皱襞异常等;组织学以显著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及疤痕形成等为特点。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本病在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不完全清楚。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呈世界范围分布,其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我国属于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估计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达40%~70%。
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且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型。
1、幽门螺杆菌感染 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饮食不卫生所导致的胃黏膜受到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宜痊愈。
2、饮食和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3、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壁细胞损伤后可能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而产生相应的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破坏壁细胞,使胃酸分泌减少乃至缺失。
4、其他因素 长期大量的吸烟、饮酒、饮食无规律,饮食过冷或过热、过粗糙、坚硬,饮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是诱发和加重病情;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会转成慢性胃炎,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破坏胃面膜屏障,诱发或加重胃炎。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伴有病理检查上的结肠型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属于癌前病变,如不积极治疗,合理调养,比较容易诱变为胃癌。因此,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定期做胃镜检查。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进展缓慢,缺乏特异性症状。70%~80%的患者无任何症状,部分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和呕吐等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的表现,症状常于进食或食物种类有关。少数可有少量上消化道出血。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出现明显畏食、贫血和体重减轻。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
1、疾病知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有关病因,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平时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指导 食物应多样化,避免偏食,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物;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的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吸烟。
3、用药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因、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如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同时服用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或胃黏膜保护药;介绍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复诊,定期门诊复查。
慢性胃炎长期持续存在,但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约15%~2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因此,必须做到积极治疗,生活调养,定期复查。
作者:王凤敏
来源: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