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廉云华
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和咽扁桃体,通常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急性扁桃体炎,是指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它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类型,多同时伴有程度不等的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
腭扁桃体是一对扁卵圆形的淋巴器官,位于扁桃体窝内。
它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是人体的免疫器官。
常见的一些细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等致病菌)或病毒等通常存在于人的扁桃体隐窝内。
正常情况下,扁桃体表面上皮完整和黏液腺不断分泌,可将细菌或病毒随同脱落的上皮细胞从隐窝口排出,从而保持机体健康。
但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如过度疲劳、受凉等)时,上皮防御机能减弱,腺体分泌机能降低,扁桃体就会遭受细菌或病毒的攻击而发炎。
腭扁桃体于 1岁末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14~15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在婴幼儿中较少见,多见于年长一些的儿童,如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
急性扁桃体发炎以剧烈咽痛为其主要症状,多伴有吞咽困难,婴幼儿常表现为流涎、拒食,部分婴幼儿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转头受限、耳鸣、 耳痛甚至听力下降。
扁桃体肿大严重者,还可引起婴幼儿呼吸困难。
此外,因起病急,一些患儿可有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下降、疲乏无力、周身不适等表现,小儿有时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呕吐及昏睡等。
婴幼儿可因肠系膜淋巴结受累而出现腹痛及腹泻。
急性扁桃体炎不可盲目用药,需根据致病的病原体再选择用药。
急性扁桃体炎是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一种,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多数为病毒,仅有20%左右的扁桃体炎病例由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引起。
针对病毒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更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因为目前尚无有效的杀灭病毒的药物,而且病毒引起的感染多为自限性疾病,即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不需特殊治疗,只需对症治疗或不治疗,靠自身免疫就可痊愈的疾病。
细菌引起的急性扁桃体炎,在发病初期的症状有时并不典型,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发炎会进展为化脓性扁桃体炎,还可能引起其他的并发症,一旦确诊为细菌性扁桃体炎,临床医生应重视起来。
细菌性的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致病菌是A群β溶血性链球菌,对于有细菌感染证据的急性扁桃体炎患儿,β内酰胺类为抗菌药物治疗的一线首选药物。
抗菌治疗应以清除病灶致病菌为目的,疗程至少10天。
可选择口服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制剂等。
头孢类抗菌药物由于抗菌谱更广,也可以作为一线药物治疗。
对青霉素过敏的患儿或考虑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建议使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
来源: 苏大附儿院药剂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