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通心络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Tongxinluo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发表期刊:JAMA Netw Open,IF(2023):10.5
通讯作者:董强
主要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既往研究表明,神经保护剂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方面的疗效有限。而通心络胶囊作为一种源自中药的新型神经保护剂,因其抗炎特性已被证实能稳定动物模型及心肌梗死患者的脆弱斑块,备受关注。
为评估通心络胶囊在治疗AIS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牵头,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双盲、随机临床试验。该试验自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在中国50家医院实施,共纳入2007名AIS患者,其入院时NIHSS评分为4~22分。数据分析在2016年11月14日至2017年11月16日期间完成。
符合条件的患者在症状出现72小时内被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组和对照组,每日分别口服4粒通心络胶囊或安慰剂胶囊,每日3次,持续90天。同时,所有患者均根据指南接受其他标准治疗。
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随机分组后第90天的良好功能结局,定义为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1分(其中0分表示无神经功能缺损、无症状或完全康复,6分表示死亡)。所有统计分析均在改良意向治疗人群中进行,该人群包括所有接受随机分组、接受任何治疗并完成治疗后评估的患者。
在随机分配的2007例AIS患者中,有1946例(96.5%)被纳入改良意向治疗分析(通心络胶囊组973例,对照组973例),平均年龄为60.5岁(标准差9.2岁),其中男性占69.0%(1342例)。与对照组相比,通心络胶囊组患者在90天时获得良好功能结局的比例显著更高(mRS评分为0~1的患者比例:通心络胶囊组640例(65.8%),对照组575例(59.1%);比值比 1.33;95%CI 1.11~1.60;P=0.002)。预先指定的亚组分析显示,在所有亚组中,通心络胶囊的额外治疗均表现出相似的积极结果。
综上,对于症状出现后72小时内的AIS患者,接受通心络胶囊额外治疗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功能结局。而对于接受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深入探索通心络的疗效。
为保障疗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本研究构建了多层级质量控制体系,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人员配置规范:各分中心严格执行"3+N"评分员备案制度,核心要求包括:
基础配置:固定≥3名经认证的专职评分员;
评估一致性原则:实行受试者-评分员绑定机制,确保同一受试者所有访视点由固定评分员完成评估。
建立三级培训体系保障评估质量
由组长单位神经内科领域权威评分专家组建培训组,实施:
理论模块:量表解读/评分细则/常见误区;
实操模块:典型病例模拟评估训练;
双盲考核:随机抽取20%案例进行背对背评分一致性检验。
准入考核:设置理论(≥85分)与实操(Cohen's Kappa≥0.8)双达标标准;
持续考核:每季度进行10%病例的随机复评,维持评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执行“三必须”原则:
必须完成岗前强化培训;
必须通过现场模拟评估;
必须签署标准化操作承诺书。
采用中央随机抽查(≥30%病例)与智能逻辑校验双轨并行的质量控制模式,对异常波动数据(评分变化>15%)启动三级复核流程。
本体系通过人员资质把控、标准化培训、动态质量监控三大维度的协同作用,从源头确保量表评估的客观性、一致性和可溯性,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提供系统性保障。
【守护科研温度的最后一公里】
在北方某三甲医院分中心,年过七旬的受试者张大爷(化名)与项目组共同谱写了一曲科研人文协奏曲。入组时,神经内科王主任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将研究方案反复讲解三遍,直到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在知情同意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治疗期间,这对父子展现了令人动容的配合度:张大爷和儿子每个访视点均配合研究者完成量表评估。当需要完成第三个月关键终点访视时,意外却突然降临——儿子所在工地因赶工期严禁请假,而行动不便的老人在零下15度的寒冬根本无法独自出行。
“王大夫,不能按时去医院做检查,这可咋办啊!”电话里传来儿子哽咽的声音。项目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研究护士长翻出受试者档案,反复核查所有评估节点的完整性;质控专员连夜搭建远程评估系统却因老人无法完成医生指令而受阻。
最终,在伦理委员会特批下,研究团队做出暖心决定:2015年1月19日18:47分,王主任带着移动诊疗箱登上医院120急救车,在严寒中驶向30公里外的山村。当救护车特有的蓝光划破夜幕,张大爷早已眼含热泪在村口等待多时,身旁的茶水已经为研究人员准备妥当。
这场特殊的"科研出诊"不仅收获了完整的疗效数据,更感动了更多的研究人员和受试者。正如监察员在原始记录中的批注:“冰冷的评分量表背后,是滚烫的医者仁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