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肠结核是由于结核菌侵犯肠管而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好发部位以回盲部为多见,可占肠结核的85%~90%。继发于肠外结核病者称之为继发性肠结核,原发于肠道本身者称为原发性肠结核。
发病机制与病理
消化道结核病占体内结核病的第二位。肠结核是消化道常见病之一,在抗结核药问世之前死于肺结核病例尸检51.1%~90%并发肠结核,其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居多。
结核菌首次侵入,进入胃部后多数被胃酸灭活,极少数结核菌可到达肠道,乃聚集在黏膜深部淋巴滤泡中,可形成小结核结节的原发病灶。原发病灶的扩大、干酪坏死使肠管破坏,造成溃疡。同时该区域肠系膜淋巴结亦发生结核病变。
肠结核的好发部位依次为回盲部、升结肠、回肠、空肠、阑尾、横结肠、降结肠、十二指肠、乙状结肠。回盲部好发的原因有其解剖因素,回盲部淋巴组织最为丰富,结核菌从淋巴组织侵入肠壁形成结核病灶,也有其生理因素,肠内容物在通过回盲部时由于生理潴留作用,停留时间较长使结核杆菌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多。同时肠内容物损害致黏膜损伤,有利于结核菌侵入。
结核菌侵犯肠道有三条途径:①消化道感染:肺结核患者不断咽下含有结核杆菌的痰液,结核菌有可能直接侵入肠道;或者患者食入含结核菌的食物,如消毒措施不严的牛奶,此时牛型结核杆菌可能为其主要病原菌,是儿童原发性肠结核的主要原因。和肠结核患者共餐食入结核菌也是原发肠结核的原因。②血源性:即血行感染,常发生在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患者;③直接蔓延:肠道周围器官的结核病灶,直接累及肠管造成肠结核,如由盆腔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核以及肾结核等直接蔓延而发病者较为常见。
本病的病理变化随机体对结核菌感染的反应不同而异。如果机体的过敏反应较高,病变则以渗出性为主,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时,可出现干酪性坏死,形成溃疡,称为溃疡性肠结核;如果机体免疫力较高而感染较轻时,则表现为肉芽组织增生,主要含有类上皮细胞和巨细胞,形成结核结节,称为增生型肠结核。实际上,兼有溃疡、增生两种病变者并不少见,称为混合型肠结核。
1.溃疡型肠结核
占肠结核的60%~86.8%,结核菌侵入肠黏膜层,巨噬细胞将结核菌带入黏膜下层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的淋巴滤泡,呈充血和水肿,进而渗出性病变逐渐加重,发生干酪性坏死;同时因有闭塞性动脉内膜炎,造成局部缺血。肠黏膜因坏死脱落形成小溃疡,并逐渐融合增大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潜行溃疡,基底可达肌层或浆膜层,且多累及周围腹膜或邻近肠系膜淋巴结,引起局限性结核性腹膜炎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由于病变呈慢性发展过程,病变肠曲常和附近的场外组织紧密粘连,因此溃疡性肠结核急性穿孔少见,慢性穿孔多形成腹腔脓肿和肠瘘。肠结核溃疡常环绕肠壁分布的淋巴管扩展,故其外形呈环状,在修复过程中,因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不仅使肠段收缩畸形,而且可使肠腔环形狭窄,此为引起肠梗阻的主要原因。
2.增殖性肠结核
增殖性肠结核约占肠结核的7.5%~10%,多局限于回盲部,有时累及升结肠近端或回肠末端。病变初期局部充血、水肿、淋巴管扩张;亚急性期充血、水肿加重;慢性期多见单核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最后形成肉纤维组织,为瘤样肿块,肠壁变厚,肿块向肠腔突出造成狭窄,称增生型狭窄,可多发,增厚处可达3~4cm,成腊肠状。狭窄上部肠腔扩张、陈旧病例扩张更为明显。增生性狭窄也是引起肠梗阻的重要原因。
临床表现
肠结核一般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等结核病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主要如下:
为肠结核的早期症状,饭后腹胀多见,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增殖性肠结核多见。
腹泻为肠结核最常见症状,大便多为稀水样或糊状,一日数次或十几次,多在腹痛后出现。腹泻可持续多日或间歇性腹泻,每隔2~3周腹泻数日。腹泻与便秘交替是肠道功能紊乱的结果。溃疡性直肠结核腹痛重,腹泻大便可见黏液或脓血便,增殖性肠结核便秘多见。
为主要常见症状,约占80%~90%。为慢性腹痛,回盲部最常见,也可在下腹部,脐周或者全腹痛。一般为隐痛,有时为绞痛,进食可以诱发或者加重。呕吐或腹泻后疼痛可以暂时缓解。增殖型小肠结核多为间歇性隐痛,溃疡型小肠结核腹痛较重,局部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回盲部增殖型肠结核可触及肿块且有局部疼痛。
30%~60%的肠结核可触及肿块,多见于右下腹,质较硬,相对固定,表面不平,形态多样,有压痛。腹块常由结核性肉芽肿、纤维组织、病变增厚的肠袢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组成。
并发症
是肠结核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约占77%,一般为不完全肠梗阻。完全肠梗阻少见,许多病例出现肠梗阻才发现肠结核,有时需手术探查时才明确诊断。梗阻的原因主要有:①结核性肉芽肿的增生使肠壁增厚,加上粘连、充血、水肿致使肠腔狭窄;②环形溃疡愈合造成肠腔环型狭窄;③回盲部结核引起肠段缩短、肠系膜瘢痕收缩,肠袢严重扭曲收缩;④肠结核造成腹膜广泛增厚粘连。
一般肠结核出现腹绞痛则可能发生不全性肠梗阻。多发生在饭后,高位小肠梗阻常发生在饭后2~3小时,低位肠梗阻则多在饭后5~6小时。疼痛初期较轻,逐渐加重直至剧痛。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发作,可多次反复。发作时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局部压痛,听诊肠鸣音亢进及气过水声。
穿孔后可形成腹腔的慢性局限性脓肿,急性穿孔可发生在少数严重的溃疡型肠结核或者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穿孔多见于右下腹,可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病人全身情况好转时发生肠结核穿孔,应引起注意。
溃疡型肠结核可见脓血便,少数病例可以出血,一般出血量不大,当结核性溃疡侵犯大血管时可有大出血。
肠结核慢性穿孔可发生在肠与肠之间或肠与其他脏器之间形成窦道。多由广泛粘连很难愈合,并可能造成一系列临床症状和营养不良。
作者: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病医学部主任 卢水华
本文授权转载自结核病东方论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