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常见的糖尿病急症之一,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主要表现,是胰岛素不足、胰岛素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共同作用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
DKA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大量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寻找和消除诱因。
在DKA治疗的重要环节中,这些细节需要重点掌握。
补液: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
补液是治疗的关键环节,能纠正失水,恢复血容量和肾灌注,有助于胰岛素发挥作用,从而纠正血糖代谢紊乱和清除酮体。
液体种类
先盐后糖。
血糖>11.1mmol/L时可补充生理盐水,如伴低血压或休克应联合胶体溶液,同时注意监测血钠;
血糖≤11.1 mmol/L时,改为5%葡萄糖加普通胰岛素静脉滴注,按每2~4 g糖加1 U胰岛素比例配比,然后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输注速度与剂量,使血糖维持在 8.3~11.1 mmol/L。
补液量
补液总量约为体重的10%,如体重为70 kg的患者,24 h补液量在7 L左右,一般24 h内补足预先估计的液体丢失量,约4~6 L;
老年人及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注意减少液量及减慢输液速度,并严密监测血浆渗透压,可将补液量的1/3~1/2经口服补充。
补液途径和速度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能够配合,选择口服补液比较安全。临床为了尽快纠正脱水情况,还是多选择静脉补液;
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第1 h输入生理盐水,速度为15~20 ml/kg/h(一般成人1.0~1.5 L);
对于无心力衰竭的患者,在开始2 h内补充1~2 L,随后补液速度取决于患者脱水程度、电解质水平、尿量等。
胰岛素治疗:用多少算“小”剂量?
一般采用小剂量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0.1 U/kg/h),但对于重症患者,可采用首剂静脉注射胰岛素0.1 U/kg,随后以0.1 U/kg/h速度持续输注,保持血糖每小时下降2.8~4.2 mmol/L。
如在第1 h内血糖下降不足10%,或有条件监测血酮时,血酮下降速度<0.5 mmol/L/h,且脱水已基本纠正,则增加胰岛素剂量1 U/h。
对于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采用皮下胰岛素注射。
当血糖≤11.1 mmol/L时,应减慢胰岛素静脉滴注速率至0.02~0.05 U/kg/h,并开始给予5%葡萄糖液,按比例加入胰岛素(葡萄糖∶胰岛素 2~4∶1)。此后每1~2 h测定1次血糖,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维持在8.3~11.1 mmol/L。
补钾:何时补、补多少?
在输液中,只要患者血钾<5.2 mmol/L且尿量≥40 ml/h,应静脉补钾,一般在每升输入溶液中加氯化钾 1.5~3.0 g,以维持血钾水平在 4~5 mmol/L 之间。
治疗前已有低钾血症,尿量≥40 ml/h 时,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同时必须补钾。
治疗过程中,随着血容量的补充、胰岛素的应用及纠酸治疗,糖原合成和pH值上升,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移动,可发生严重低血钾,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若发现血钾<3.3 mmol/L,应优先进行补钾治疗;当血钾升至3.3 mmol/L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以免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心搏骤停和呼吸肌麻痹。
补碱:哪些人群需要补?
DKA患者非必要不补碱。因DKA的基础是酮酸生成过多,非碳酸氢盐损失过多,通过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后脂肪分解受抑制,酮体产生减少,氧化增加,可产生碳酸氢盐,酸中毒即可自行纠正,故仅在pH≤6.9时考虑适当补碱治疗。
补碱宜少宜慢,一般先使用5%碳酸氢钠100~200 ml,依据pH及碳酸氢盐再决定以后的用量。当血浆渗透压很高时,可用1.25%碳酸氢钠等渗溶液(3份注射用水+1份5%碳酸氢钠)输注。此后每2 h测定1次血pH值,直至其维持在7.0以上。
知识链接:补碱过多的危害
使脑脊液pH呈反常性降低,引起脑细胞酸中毒,加重昏迷;
导致血pH骤然升高,而红细胞2,3-DPG降低和高糖化血红蛋白状态改变较慢,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加,加重组织缺氧,有诱发和加重脑水肿的危险;
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可加重低钾血症,并出现反跳性碱中毒。
来源:综编自《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和壹生APP《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救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