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速递|6月呼吸领域研究进展(上)

2021-07-05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原创

COVID-19

1、6月16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了在巴西使用托法替尼(Tofacitinib)治疗COVID-19住院患者的随机队列研究。

该试验共纳入289名成年COVID-19患者(15个地点),进行了随机1:1分组,分别给予Tofacitinib 10 mg或安慰剂,每日2次,最多14天或直到出院。主要终点是在第28天发生死亡或呼吸衰竭,使用8级序数量表(分数从1到8,分数越高表示病情更差)进行评估。同时,还评估了全因死亡率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89.3%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28天内死亡或呼吸衰竭的发生率Tofacitinib组为18.1%,安慰剂组为29.0%[风险比(RR)为0.63;95%可信区间(CI)为0.41~0.97,P=0.04]。Tofacitinib组中2.8%的患者和安慰剂组中5.5%的患者在28天内因任何原因死亡(RR为0.49;95%CI为0.15~1.63)。与安慰剂组相比,Tofacitinib在8级序数量表上得分较差的患者比例在第14天为0.60(95%CI为0.36至1.00),在第28天为0.54(95%CI为0.27~1.06)。Tofacitinib组有20名患者(14.1%)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安慰剂组有17名患者(12.0%)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该研究的结论是,在COVID-19住院患者中,Tofacitinib在28天内死亡或呼吸衰竭的风险低于安慰剂。

 

点我阅读原文

 

 

2、6月12日,《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关于巴西评估COVID-19住院患者进行治疗性抗凝和预防性抗凝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

该试验入组了2020年6月24日至2021年2月26日因COVID-19住院、年龄≥18岁且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615例,随机分配到抗凝治疗组311例,抗凝预防组304例。其中临床稳定576例,临床不稳定39例。抗凝治疗组中,对于临床稳定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口服利伐沙班(20 mg/d或15 mg/d),对临床不稳定的患者给予早期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 mg/kg,2次/d)或静脉注射普通肝素(达到0.3~0.7 IU/ml抗Xa浓度),然后用利伐沙班治疗至第30天。预防性抗凝是住院期间按照标准使用依诺肝素或普通肝素,并采用关键比值法(比值>1反映抗凝治疗组具有更好效果)进行分析。主要疗效终点是对意向治疗人群的死亡时间、住院时间或30天内的吸氧时间进行分层分析。主要安全性终点是30天内出现严重出血或临床相关的非严重出血。

结果显示,抗凝治疗组和抗凝预防组的主要疗效结果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稳定患者和临床不稳定患者中的结果一致。26例(8%)抗凝治疗组的患者和7例(2%)抗凝预防组的患者发生了严重出血或临床相关非严重出血[相对危险度(RR)为3.64,95%可信区间(CI)为1.61~8.27,p=0.0010]。抗凝治疗组2名患者和抗凝预防组3名患者对研究药物出现了过敏反应。

该研究的结论是,因COVID-19住院且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患者中,与预防性使用抗凝剂相比,住院期间先使用利伐沙班或依诺肝素抗凝,然后再使用利伐沙班至第30天的患者并未改善临床结果,而且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没有口服抗凝剂适应证的情况下,这些患者应该避免使用治疗剂量的利伐沙班和其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点我阅读原文



3、6月25日,《柳叶刀》(Lancet)杂志发表了一项西班牙学者进行的混打新冠疫苗免疫反应的多中心、II期、随机、对照研究。

该研究共入组了676名18~60岁受试者(2021年4月24日~30日),筛查前8~12周接种单剂ChAdOx1-S,无SARS-CoV-2感染史。受试者被随机分配(2:1)接受单次肌肉注射BNT162b2(0.3ml)治疗(干预组n=450)或继续观察(对照组n=226)。主要结果是14天的免疫原性。通过免疫分析检测SARS-CoV-2三聚体刺突蛋白和受体结合域(RBD)。抗体功能使用假病毒中和试验进行评估,细胞免疫反应使用干扰素-γ免疫试验进行评估。安全性结果是7天的反应性,以引起的局部和全身不良事件来衡量。初步分析包括至少接受一剂BNT162b2的所有参与者,以及基线检查后至少进行过一次疗效评估的所有参与者。安全性分析包括接受BNT162b2治疗的所有参与者。

结果显示,干预组RBD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从基线的71.46 BAU/mL[95%可信区间(CI)为59.84~85.33]上升至第14天的7756.68 BAU/mL(95CI为7371.53~8161.96,

p<0.0001)。三聚体S蛋白IgG抗体从98.40 BAU/mL(95%CI为85.69~112.99)增加到3684.87 BAU/mL(95%CI为3429.87~3958.83)。干预组反应均为轻微或中度,注射部位疼痛、硬结、头痛和肌痛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该研究指出,混打COVID-19疫苗能够极大程度增强疫苗接种效果,产生高滴度抗体。


 点我阅读原文


 

4、6月3日,《欧洲呼吸杂志》(Eur Respir J)在线发表了一项联合应用阿奇霉素和羟氯喹治疗COVID-19住院患者的随机对照、多中心的研究。

该研究共入组117名(≥18岁)的COVID-19住院患者(入院时间≤48h),61名患者接受联合干预治疗,56名患者接受安慰剂治疗。干预组给予阿奇霉素500mg日2次疗程,3天后改为250mg日2次12天疗程,同时联合羟氯喹200mg日2次,疗程15天。对照组服用安慰剂。主要研究终点是存活天数及14天内出院时间(DOAH14)。

结果显示,干预组的DAOH14中位数为9.0[四分位距(IQR)为3~11],安慰剂组的DAOH14为9.0 (IQR为7~10,p=0.90)。主要的安全性终点(即第30天全因死亡)中,干预组有1名患者死亡,安慰剂组有2名患者死亡(p=0.52);干预组有9名患者、慰剂组有6名患者30 天内再次入院或死亡(p=0.57)。

该研究结论是,阿奇霉素联合羟氯喹方案不能改善COVID-19患者的生存期或住院时间。


点我阅读原文


 

5、6月28日,《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杂志发表了一项关于3~17岁人群接种两剂克尔来福(CoronaVac)疫苗的随机对照Ⅰ/Ⅱ期临床试验。

该研究入组了550名健康儿童和青少年。2020年10月31日至12月2日期间,72名受试者被纳入Ⅰ期临床研究;2020年12月12日至12月30日期间,480名受试者被纳入Ⅱ期临床研究。受试者分别于第0天和第28天肌肉注射2次疫苗(1.5µg/剂或3µg/剂)或对照品。

研究结果显示,从接种开始至第二剂接种后28天内1.5µg疫苗组、3µg疫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56/219)、29%(63/217)和24%(27/114)。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注射部位疼痛(13%,73/550)是最常见的症状。截至2021年6月12日,仅对照组报告了1例次严重不良事件,该严重不良事件与疫苗接种无关。

免疫原性结果显示,Ⅰ期临床试验1.5 µg疫苗组和3µg疫苗组全程接种28天后100%的受试者发生了抗SARS-CoV-2中和抗体阳转;1.5µg疫苗组和3µg疫苗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55和117,与1.5µg疫苗组相比,3µg疫苗组检测到更强的免疫反应。Ⅱ期临床试验1.5µg疫苗组和3µg疫苗组抗SARS-CoV-2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7%和100%;3µg疫苗组的免疫应答仍高于1.5µg疫苗组(GMT分别为142和86)。

该研究的结论是,接种两剂疫苗后96%以上的人群产生了中和抗体反应;且研究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多数为轻度和中度,注射部位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并建议在将来研究中3~17岁儿童及青少年将使用3µg剂量的疫苗。


点我阅读原文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元璐编译,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