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卡瑞利珠单抗+化疗新辅助治疗早期TNBC丨肿瘤研究展播

2025-03-21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Clinical efficacy and biomarker analysis of neoadjuvant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early-stag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experimental single-arm phase II clinical trial pilot study(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生物标志物分析:一项探索性单臂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研究)

发表期刊:《国际外科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2024):12.5]

通讯作者:王永胜

主要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研究简介


研究背景


新辅助治疗(NAT)已成为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标准治疗模式。蒽环类联合紫杉类化疗是NAT的核心方案,铂类药物的加入虽能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但伴随更高的毒性风险。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NAT中展现出抗肿瘤潜力,其中卡瑞利珠单抗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PD-1单抗,在晚期肿瘤治疗中已证实其疗效及经济性优势。然而,该方案在早期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证据尚待完善。本研究旨在通过单臂Ⅱ期临床试验,评估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非铂类化疗在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安全性,并探索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预测价值。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早期或局部晚期非炎性浸润性TNBC女性患者,年龄≥18岁,ECOG评分0-1分,临床分期为Ⅱ-Ⅲ期(T1cN1-2或T2-4N0-2),且病灶可手术切除。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包含两个阶段:首阶段为4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mg,第1、15天,每4周重复)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mg/m²,第1、8、15天,每4周重复);后续为4周期卡瑞利珠单抗(200mg,第1天,每2周重复)联合表柔比星(90mg/m²,第1天,每2周重复)及环磷酰胺(600mg/m²,第1天,每2周重复)。主要终点为总病理完全缓解(tpCR)率,次要终点包括乳腺病理完全缓解(bpCR)率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探索性终点为多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分析。


研究结果


2020年6月至2021年8月,共23例患者入组,中位年龄52岁。其中20例完成手术治疗,tpCR率达65%(13/20),bpCR率为70%(14/20),腋窝淋巴结阳性患者中68.7%(11/16)实现bpCR。≥3级治疗相关AE发生率为60.9%(14/23),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65.2%)。


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NAT前pCR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中免疫浸润水平显著高于non-pCR患者。通过构建疗效预测模型,抗原加工相关转运蛋白1(TAP1)和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被筛选为潜在疗效预测标志物。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提示,NAT前non-pCR患者糖酵解及缺氧通路显著激活,且NAT后缺氧程度进一步加重,可能与治疗耐药相关。


研究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非铂类化疗在早期TNBC新辅助治疗中展现出高tpCR率(65%)及bpCR率(70%),安全性可控,为TNB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TAP1和IRF4可作为疗效预测标志物,而缺氧及糖酵解活化可能与耐药机制相关。未来需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并探索缺氧微环境调控对疗效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王永胜教授
通讯作者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肿瘤医院大外科、乳腺病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 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乳腺癌学组 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学组 委员
国家卫健委乳腺癌诊疗规范专家组 成员
GBCC国际指导专家委员会 成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分会 主委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