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Unecritinib in Patients with ROS1 Positive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Updated Results from a Phase II Trial(安奈克替尼治疗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Ⅱ期研究)
发表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IF (2024):21]
通讯作者:潘宏铭
主要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中国自主研发的ROS1靶向药安奈克替尼(Unecritinib)用于治疗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Ⅱ期研究获得优异成果。总体人群客观缓解率达81.0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达17.25个月,安全性良好,并对基线存在脑转移瘤和CD74-ROS1融合的患者疗效显著。
安奈克替尼(Unecritinib)是一种新型多激酶抑制剂,靶向ROS1、ALK和c-MET。I/Ⅱ期研究评价了安奈克替尼在 ROS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疗效、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已于2023年发表于《信号传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Ⅱ期研究最新随访结果于美国当地时间2024年9月在圣地亚哥举行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发布。
在疗效方面,I期试验中,36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 63.9%(95% CI 46.2~79.2)。II 期试验中,111名可评估疗效的患者经独立评审委员会(IRC)评估的ORR为80.2%(95% CI 71.5~87.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6.5个月(95% CI 10.2~27.0)。2024年WCLC会议期间,研究人员对Ⅱ期研究结果进行了更新,安奈克替尼在ROS1阳性晚期NSCLC受试者的总体人群客观缓解率达到81.08%,中位PFS期延长至17.25个月。亚组分析显示,CD74-ROS1融合患者对安奈克替尼治疗响应显著,ORR为 88.9%(95% CI 70.8~97.7),中位PFS期为21.2个月(95% CI 10.2~未达到)。对于基线有脑转移的患者,IRC评估的颅内ORR为72.7%(95% CI 39.0~94.0),中位颅内PFS为10.1个月(95% CI 1.4~27.0)。
在安全性方面,在所有接受安奈克替尼300 mg口服每日二次作为治疗剂量的患者中,17.2%的患者因不良事件(TRAEs)而减少剂量,2.3%的患者因TRAEs而停药。受试者出现3级及以上的TRAEs发生率为46.9%,其中最常见的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25.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7.8%)和白细胞计数减少(6.3%)。治疗相关眼部毒性和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34.4%,均为2级及以下。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通过剂量减少、中断和支持性治疗可以得到管理,没有治疗相关死亡事件发生。
安奈克替尼在ROS1阳性晚期NSCLC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安全性良好,成为ROS1阳性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已将安奈克替尼列入推荐治疗方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王娴教授:ROS1基因融合是NSCLC的重要驱动基因之一,东亚人群的ROS1融合率为2%-3%,多发于中青年(中位年龄为50岁)从不吸烟者的肺腺癌人群。ROS1阳性晚期NSCLC患者脑转移风险高,预后差,mOS期仅4~9个月,约40%晚期患者在初次诊断时即存在脑转移。国产原研药安奈克替尼已在2024年4月30日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原研ROS1阳性N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安奈克替尼治疗ROS1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克唑替尼的ORR71.7%和PFS期15.9个月,以及恩曲替尼的ORR 67.4%和PFS期16.8个月。在治疗脑转移方面,现有药物仅恩曲替尼有明确疗效,但证据有限。安奈克替尼能有效透过血脑屏障并维持颅内药物浓度,对于基线有脑转移的患者,颅内ORR为72.7%,中位颅内PFS期为10.1个月,表现出良好的中枢神经系统活性。此外,CD74-ROS1融合型患者占比高达44%,脑转移发生率高达32%,而现有ROS1-TKI普遍缺乏对该人群的疗效探索,临床用药选择受限。安奈克替尼研究数据显示对CD74-ROS1融合患者的ORR高达88.9%,中位PFS期为21.2个月。
此外,在安全性方面,安奈克替尼的安全性数据基于3项临床研究共计31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数据汇总。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呕吐、腹泻、恶心等,基本均为1-2级非严重不良事件,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与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等药物相比,特殊毒性如眼部毒性和神经毒性发生率较低,这使得安奈克替尼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减少了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风险。作为首个国内医药产业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ROS1-TKI,安奈克替尼为我国ROS1阳性NSCLC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可及的治疗选择。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原医疗副院长、肿瘤内科原科主任,国内肿瘤学知名专家。
从事肿瘤内科工作近40年,2022年获人民名医卓越建树奖。在肿瘤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领域深有造诣,致力于自噬与肿瘤相关分子靶点研究,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10多项,主持和参加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360多项,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多项研究结果改写国际国内诊疗指南,2001年在“首届中国肿瘤内科论坛”和“中华医学杂志”述评文章提出了肿瘤内科学的建设新理念。2009年发起组织成立CSCO肿瘤营养治疗专家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发起全国肿瘤营养指导中心项目的建设,推动肿瘤营养治疗以及康复支持治疗的发展。
王娴,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1996年获得浙江医科大学肿瘤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德国Karlsruhe大学博士学位。从事肿瘤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在各类恶性肿瘤的预防、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恶性肿瘤的化疗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领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于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加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80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多项;荣获“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荣誉称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肿瘤内科创建于1995年,是国家重点学科-肿瘤学的一部分,在中美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已迅速发展成为目前浙江省规模大、综合实力强也是最早开展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肿瘤内科之一。现共有医生44人,其中高级职称19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近年来,本科室累计开展了近500项全球国际多中心和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研究。为我国新药研发上市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了治疗新选择。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中国医学论坛报 桂晶晶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