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Bright light therapy-induced improvements of mood,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cerebellar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in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发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IF=5.3)
通讯作者:王颖
第一作者:陈观茂、郭子玄、陈盼
主要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本研究使用明亮光疗法改善了阈下抑郁人群的抑郁症状和注意力/警惕性,并改变了小脑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通性。治疗前小脑的动、静态功能连接可能作为阈下抑郁人群经光疗后注意/警觉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阈下抑郁是指存在抑郁症状,但不符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阈下抑郁是重性抑郁障碍的先兆,在中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约为32%。阈下抑郁与功能障碍、低生活质量和高自杀风险相关。因此,在早期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不推荐抗抑郁药物作为阈下抑郁的首选治疗方法,因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的有效性。心理疗法具有起效慢、缓解率低和成本高的缺点。明亮光疗法是一种治疗抑郁症有效、可接受、安全、低成本的非药物疗法,可能适用于阈下抑郁。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设计,评估8周明亮光疗法对阈下抑郁人群情绪和认知功能的改变,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研究发现,明亮光疗法不仅改善了阈下抑郁人群的抑郁症状,而且增强了注意力/警惕性认知功能。并且,明亮光疗法治疗还改变了小脑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通性,特别是小脑与额颞叶和小脑内部的动、静态功能连接。值得注意的是,治疗前小脑的动、静态功能连通性有可能成为阈下抑郁人群接受明亮光疗法后注意/警觉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在未来,需要从多中心进行更大样本的研究来评估明亮光疗法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以确定这种治疗的临床效应。
阈下抑郁作为一个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有高风险发展成为重性抑郁障碍。早期对阈下抑郁人群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阈下抑郁的治疗方式目前尚无统一的共识。目前不推荐抗抑郁药物作为阈下抑郁的首选治疗方法,因为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的有效性。心理疗法具有起效慢、缓解率低和成本高的缺点。本研究尝试探索明亮光疗法对阈下抑郁人群的情绪、认知功能和大脑功能连通性的改善疗效。研究设计基于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可信度高且较为严谨。
研究创新性地将小脑功能连接作为明亮光疗法作用机制靶点(传统研究多关注前额叶-边缘系统),拓展了抑郁神经环路理论,为"小脑-情感调控假说"提供了实证性支持。研究发现,明亮光疗法不仅改善了阈下抑郁人群的抑郁症状,而且增强了注意力/警惕性认知功能。并且,明亮光疗法治疗还改变了小脑与默认网络的功能连通性,特别是小脑与额颞叶和小脑内部的动、静态功能连接。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基线的小脑动、静态功能连通性可以预测明亮光疗法对阈下抑郁人群注意力认知改善的疗效,并提出小脑的动、静态功能连通性有可能成为阈下抑郁人群接受明亮光疗法后注意/警觉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
总体而言,该研究为明亮光疗法在阈下抑郁神经认知康复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经验性证据,加深了对明亮光疗法在神经认知康复方面作用机制的理解,并有助于推动阈下抑郁人群认知功能损伤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发展。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子与功能影像临床转化实验室(广州市重点实验)副主任、暨南大学精神心理疾病临床与转化研究所副所长。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双相及相关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影像分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神心理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医学影像中心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理事。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署名在Radi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Psychological Medicine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7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东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甘肃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广东省康复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博士,助理研究员。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9篇,累积影响因子136.3,影响因子10分以上4篇(最高分16.4分,其中一篇是ESI热点论文和高被引论文),获批2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主持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和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青年基金,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甘肃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2级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Ageing research reviews,Molecular Autism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3篇(中科院一区TOP期刊6篇)。论文摘要北美放射协会年会(RSNA)、国际医学磁共振年会(ISMRM)、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学术大会(CCR)等大会中收录。
博士后,毕业于暨南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主研方向:精神心理疾病的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已发表论文30余篇,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m Psychol、Brain Behav Immun、Psychol Med等神经影像及精神心理学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研究成果获批1项软件著作权。
王颖研究员团队长期聚焦精神心理疾病的神经机制与临床转化研究,致力于开发精准诊疗模型,推动精神医学向循证化、个体化发展。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