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4-11-11作者:王笑云资讯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丁正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帕金森病(PakinsonsdiseasePD)是一类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国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为1.7%[1]PD特征性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改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生化改变为纹状体区多巴胺(DA)递质减少、DA与乙酰胆碱(ACh)递质失衡。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损害及精神损害等非运动症状[2]。随着疾病的进展,PD患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对PD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应采取全面综合治疗的方案。目前,药物治疗是运动症状首选且是整个PD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但长期使用导致的运动并发症(症状波动、异动症)及非运动并发症(冲动控制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临床治疗带来难题[3]。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无创和经济的神经调控技术,已成为PD的主要辅助治疗方式应用于临床[4]


01
rTMS概述

TMS是一种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研发的无创、无痛的电生理体外神经调控技术,通过脉冲电流刺激线圈内产生的强大瞬变磁场作用于脑组织,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去极化并产生诱发电位,引起神经元兴奋性改变,调节大脑皮质相关功能[4]TMS分为3类,分别为单脉冲TMS(single-pulseTMSsTMS)、双脉冲TMS(pairedTMSpTMS)rTMSsTMSpTMS主要用于神经电生理检测与临床研究。rTMS以固定频率与强度持续作用刺激靶点,主要用于临床治疗。rTMS参数包括频率、刺激部位、强度、脉冲数、间歇时间和疗程等,低频刺激(1Hz)能抑制大脑局部皮质兴奋性并导致局部脑血流和代谢降低;高频刺激(5Hz)能增强局部皮质兴奋性并增加局部脑血流和代谢功能。

2008年美国FDA首先批准rTMS用于药物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研究显示,rTMS对神经系统疾病,如PD、阿尔茨海默病、睡眠障碍等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rTMS可增强神经突触可塑性,保护单胺能神经元,上调单胺能神经递质水平,通过调整功能紊乱的大脑神经递质网络而发挥治疗PD运动与非运动症状的作用[5]。多项研究均支持rTMS治疗PD的运动症状,刺激部位、频率、脉冲数这些参数的组合是rTMS效果的关键因素[6]。更多研究表明高频rTMSPD运动症状治疗有效,文中重点针对高频rTMS治疗PD运动症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02
高频rTMS治疗PD的机制研究

高频rTMS对脑内单胺能神经递质水平的调节

根据Braak分期,路易小体首先在脑干腹侧被盖区、中缝核、蓝斑等部位沉积,进而引起单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改变,导致单胺能神经递质如DA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代谢紊乱,引起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随着PD疾病进展,进一步累及黑质、纹状体甚至大脑皮质,导致单胺能神经递质投射脑区结构与功能受损,导致患者出现运动障碍、认知损害,等症状[7]。动物实验及功能影像学研究发现,高频rTMS能增强前额叶、纹状体、海马等部位内源性DA的释放[8~11]。有研究发现高频rTMS能增加大鼠伏核内的DA排出量,同时5-HT亦显著增加[12],改善PD模型大鼠的运动症状,增加纹状体中DA能神经元的存活率[13]

2.2高频rTMS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

rTMS既能刺激脑皮质神经元,也可以调制脑神经功能,其对脑部活动的影响分为即刻效应与延迟效应。即刻效应:是指刺激后脑内神经递质即刻发生改变。延迟效应:是指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相关的长期影响。突触可塑性是指大脑通过改变神经元间的连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不断重塑的能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适应性特征之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tropomyosinrelatedkinaseBTrkB)受体系统是突触可塑性的主要调节因子。BDNF具有广泛的神经修复功能[14],因此rTMS改变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研究多集中在BDNF功能改变上。研究显示,rTMS可增加血清和脑脊液BDNF水平[15,16]、增强BDNFTrkB亲和力、易化BDNF/TrkB信号传导[17]等。有研究发现,高频rTMS通过提高PD大鼠模型颅内BDNF水平,改善了纹状体DA能神经元的存活状态,进而减轻了PD运动症状[18]。同时,高频rTMS也可影响突触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和长时程抑制(long-termdepressionLTD),导致突触可塑性变化。

高频rTMS调节皮质兴奋性,改善大脑局部血流及神经环路的影响

利用神经影像发现,高频rTMS诱发的感应电流引起皮质兴奋性锥体细胞及γ氨基丁酸(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电位变化,从而调整皮质兴奋性,高频rTMS可易化局部神经元活动。研究显示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高频rTMS治疗显著增加PD患者后扣带回局部脑血流(regionalcerebralbloodflowrCBF),减少右内侧额叶rCBF,且rCBF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相关[19]

03
高频rTMS治疗PD运动症状的应用

rTMSPD的临床治疗靶点主要选择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motorcortex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motorareaSMA)或前额叶背外侧区。PD运动症状主要与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小脑-丘脑-皮质运动环路相关,M1区及SMA区是其主要皮质投射区。2014年欧洲rTMS治疗指南推荐双侧M1区高频rTMS用于治疗PD运动症状(C级推荐)[4],其疗效也被2016年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证实(Ⅰ级证据)[20]

对运动迟缓症状的疗效

5.0Hz每周1次的高频rTMS疗法刺激PD患者SMA区域,8周后发现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部分运动迟缓评分显著降低[21]。另有研究显示,12周内在给予双侧M125Hz的高频rTMS治疗15次,发现PD患者运动迟缓改善,活性降低的尾状核在治疗后执行复杂运动时活性显著增加,SMA活性降低,同时与前额叶区域的功能连接增强。另有Meta分析发现[22],步速与上肢运动时间的改善也支持高频rTMS具有改善PD的运动迟缓的效果,且大多数研究均采用M1区的高频刺激方案[23]。总之,高频rTMSPD运动迟缓治疗有效,推测可能与中脑纹状体DA能通路激活后刺激DA分泌有关。

对强直症状的疗效

69PD患者分别进行M1区的5Hz0.5Hz10次的高低频rTMS治疗,结果显示强直型PD患者经高频rTMS治疗后UPDR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4]。多项研究结果均提示高频rTMS刺激M1区能改善PD患者的强直症状,而低频刺激则少见有类似效果。推测可能高频rTMS可以增强皮质兴奋性,进而改善运动功能[25~27]

对冻结步态的疗效

研究发现,对30PD步态冻结患者行双侧SMA区高频rTMS(10.0Hz×10)治疗,发现患者步态冻结问卷评分和UPDRS量表评分均有下降,提示双侧SMA区高频rTMS能减轻PD患者冻结步态[28]。多项研究均提示获得类似结果,推测与SMA区的高频rTMS激活了纹状体中的DA能神经元,从而补充了内源性DA有关;抑或是直接增加了皮质兴奋性,通过基底神经节的运动环路间接刺激纹状体,调节了苍白球的抑制性冲动,达到改善冻结步态的疗效;持续效应可能是皮质性兴奋性的累积效应[29]

运动症状的总体改善情况及其Meta分析

一项随机、双盲、临床研究[20]显示,双侧M1区高频rTMS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而M1区联合前额叶背外侧区的高频rTMS治疗未能使PD患者临床获益。国内的一项研究[30]表明,高频rTMS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其疗效优于单一康复训练干预,推荐在临床应用联合疗法。有研究在长达2年随访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规律的M1区高频rTMS作为PD患者的辅助治疗方式能显著改善运动症状,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31]。研究表明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的高频rTMS治疗,可显著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32]

在纳入20项临床研究共470PD患者的Mate分析发现,以M1区为靶点的高频rTMS与其他额叶区域为靶点的低频rTMS治疗对PD患者运动症状的治疗效应均有效,但两者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元回归分析显示每次治疗的脉冲数越多,rTMS效应越大[6]

另一项Mate分析纳入了22项临床研究共555PD患者,对rTMS疗效的综合评估表明,短期上肢功能、短期和长期步行能力、短期和长期UPDRSⅢ评分显著改善。亚组分析表明M1区刺激的效果更显著,但未发现刺激频率高低与效果间有相关性。元回归分析显示,长期的、更多的总刺激脉冲数与更多的UPDRSⅢ改善相关[22]

2018年最新纳入23项研究的646PD患者的Mate分析[33]发现,rTMS的汇总评估显示PD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有显著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亚组分析发现,高频rTMS对改善运动功能有显著作用,而低频rTMS则没有。尤其是在HF-rTMS靶向M1区时,双侧M1区较单侧M1区刺激显示出更大的效应。与单疗程比较,M1HF-RTM的多疗程显示出更好的效果。此外,与其他刺激参数比较,M1区的HF-rTMS(总计18000~20000脉冲数)产生了更显著的效果。给予M1(尤其是双侧M1)多次HF-rTMS治疗,总刺激参数高达18000~20000脉冲数的治疗方式,可能是改善PD患者运动症状的最佳参数。另一项纳入16项临床试验的Mate分析[34]显示,高频rTMS(5Hz)治疗PD患者疗效显著,不仅能减轻患者的运动症状,还可以改善精神症状。同时,一项Mate分析[35]发现,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的高频rTMS可在改善PD抑郁症状的同时对运动症状有一定治疗作用。

上述Mate分析结果的差异原因可能与纳入的临床研究、数据提取和统计学方法的差异有关。因此,纳入更多的临床研究、更多病例数及统计学方法更标准化的Mate分析结果值得推荐。

神经影像研究分析了M1区高频rTMS改善PD运动症状的可能机制,发现治疗后SMA区与前额叶皮质功能连接显著增强,M1区、尾状核、上顶叶、背外侧前额叶在执行简单运动时被激活,复杂运动激活小脑及背外侧前额叶。M1SMA、小脑、尾状核均为小脑-丘脑-皮质运动环路及纹状体-丘脑-皮质环路关键脑区。M1区高频rTMS可能通过调整以上环路的异常而发挥改善PD运动症状的作用。

综上所述,更多脉冲数的规律的高频rTMS作用于双侧M1SMA区,可以改善PD患者的运动迟缓、强直、冻结步态等运动症状。

04
高频rTMS的安全性研究

临床中,高频rTMS是一种无创、安全且耐受良好的干预措施。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的头痛、刺激部位的不适感、听力下降、耳鸣、间性发作,等。头痛与刺激部位不适感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程度轻、时间短暂,多可耐受且自行缓解。治疗时使用耳塞可减轻耳鸣。间性发作是rTMS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1%~0.10%,主要与刺激强度、频率、刺激时间、间隔时间等参数相关[36]。因此,国际经颅磁刺激协会制定TMS安全指南[36,37],规定刺激运动皮质最大的刺激强度、频率、刺激时间等参数限制。进行高频rTMS治疗时,在严格把握治疗适应证及禁忌证的同时,结合TMS安全指南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设置治疗参数是安全的[38]

05
展望

综上所述,高频rTMS作为一种无创性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更多脉冲数的规律的高频rTMS作用于双侧M1区或SMA区对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是值得肯定的,也为PD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方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照料者的负担。rTMS的刺激部位、频率与脉冲数的参数组合是影响rTMS疗效的关键因素。目前研究文献较多,但多数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缺乏统一的操作流程、定位不精准、参数不一致、样本量普遍偏小、随访时间短,等。另外,入组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病情严重程度、年龄、性别、其他治疗手段的介入等因素也会对研究结果有所影响。因此,高频rTMS改善PD患者运动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给予临床治疗更多的理论支撑。期待有更多关于rTMS治疗PD患者的研究问世,并通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制定出rTMS治疗PD的专家共识或指南,进一步指导临床医生开展更精准和标准的rTMS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12):973-986

[2]SamiiA,NuttJG,RansomBR.Parkinson’sdisease[J].Lancet,2004,363(9423):1783-1793

[3]LiG,MaJF,CuiSS,etal.Parkinson’sdiseaseinChina:aforty-yeargrowingtrackofbedsidework[J].TranslNeurodegener,2019,8:22

[4]LefaucheurJP,André-ObadiaN,AntalA,etal.Evidence-basedguidelinesonthetherapeuticuseof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J].ClinNeurophysiol,2014,125(11):2150-2206

[5]KambleN,NetravathiM,PalPK.Therapeuticapplicationsof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inmovementdisorders:areview[J].ParkinsonismRelatDisord,2014,20(7):695-707

[6]ChouYH,HickeyPT,SundmanM,etal.Effectsof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onMotorSymptomsinParkinsonDisease: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JAMANeurol,2015,72(4):432-440

[7]KlingelhoeferL,ReichmannH.PathogenesisofParkinsondisease--thegut-brainaxisandenvironmentalfactors[J].NatRevNeurol,2015,11(11):625-636

[8]StrafellaAP,PausT,BarrettJ,etal.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ofthehumanprefrontalcortexinducesdopaminereleaseinthecaudatenucleus[J].JNeurosci,2001,21(15):RC157

[9]ChoSS,StrafellaAP.RTMSoftheleft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modulatesdopaminereleaseintheipsilateralanteriorcingulatecortexandorbitofrontalcortex[J].PLoSOne,2009,4(8):e6725

[10]KannoM,MatsumotoM,TogashiH,etal.Effectsofacute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ondopaminereleaseintheratdorsolateralstriatum[J].JNeurolSci,2004,217(1):73-81

[11]KeckME,SillaberI,EbnerK,etal.Acut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offrontalbrainregionsselectivelymodulatesthereleaseofvasopressin,biogenicaminesandaminoacidsintheratbrain[J].EurJNeurosci,2000,12(10):3713-3720

[12]LöfflerS,GascaF,RichterL,etal.Theeffectof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onmonoamineoutflowinthenucleusaccumbensshellinfreelymovingrats[J].Neuropharmacology,2012,63(5):898-904

[13]LeeJY,KimSH,KoA,etal.Therapeuticeffectsof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inananimalmodelofParkinson’sdisease[J].BrainRes,2013,1537:290-302

[14]BaquetZC.Earlystriataldendritedeficitsfollowedbyneuronlosswithadvancedageintheabsenceofanterogradecortical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J].JNeurosci,2004,24(17):4250-4258

[15]ZhaoX,LiY,TianQ,etal.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increasesserum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anddecreasesinterleukin-1betaandtumornecrosisfactor-alphainelderlypatientswithrefractorydepression[J].JIntMedRes,2019,47(5):1848-1855

[16]Dall’AgnolL,MedeirosLF,TorresIL,etal.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increasesthecorticospinalinhibitionandthe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inchronicmyofascialpainsyndrome:anexplanatorydouble-blinded,randomized,sham-controlledtrial[J].JPain,2014,15(8):845-855

[17]WangHY,CrupiD,LiuJ,etal.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enhancesBDNF-TrkBsignalinginbothbrainandlymphocyte[J].JNeurosci,2011,31(30):11044-11054

[18]LeeJY,KimSH,KoA,etal.Therapeuticeffectsof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inananimalmodelofParkinson’sdisease[J].BrainRes,2013,1537:290-302

[19]FregniF,OnoCR,SantosCM,etal.EffectsofantidepressanttreatmentwithrTMSandfluoxetineonbrainperfusioninPD[J].Neurology,2006,66(11):1629-1637

[20]BrysM,FoxMD,AgarwalS,etal.MultifocalrepetitiveTMSformotorandmoodsymptomsofParkinsondisease:arandomizedtrial[J].Neurology,2016,87(18):1907-1915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