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异位胰腺丨临床、CT表现特点

2024-03-01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是指胰腺组织发生在胰腺外的一种先天性发育变异,拥有独立的供血和导管系统,临床少见,可发生于腹腔内外,最常见于消化道,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易被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瘤以及神经鞘瘤等肿瘤性病变而行手术切除。
确切发病机制不清,主要有3种理论学说:胰腺细胞错位进入发育中的胃肠道系统;与胰腺内胚层不同的其他内胚层区域在胚胎发生期间发生胰腺化生;内胚层内存在分化为胰腺组织的全能细胞。
EP最常发生于十二指肠(25%~35%)和胃(25%~60%),其他少见及罕见部位包括胆囊、胆管、系膜、纵隔、肺、脾脏和梅克尔憩室等。多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部分同时发生于肌层及黏膜下层,少数位于浆膜下。
通常为偶然发现,多数无症状,但少数可能会引起胰腺炎、假性囊肿、肠套叠、胰岛素瘤甚至胰腺癌等,出现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出血以及梗阻等非特异性症状。研究提出如果患者实验室检查发现淀粉酶升高,而原位胰腺没有异常,那么可提示EP的诊断。
EP多数表现为单发、腔内生长的类圆形、卵圆形、扁平状肿块,边界清楚,少数形态可不规则,偶也可表现为胃肠道壁增厚。
CT平扫EP多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
病灶表面脐样凹陷和病灶内导管征是其特征性表现,病灶长径多<3cm,长径/短径>1.4是其特点之一。
有研究根据EP病变中的胰腺成分将其分为4种类型:Ⅰ型包含腺泡、胰管和胰岛细胞3 种成分;Ⅱ型含腺泡及导管成分,以腺泡为主;Ⅲ型只有胰管成分;Ⅳ型以胰岛细胞为主,Ⅱ型最常见。如果成分以腺泡为主,强化程度类似或高于原位胰腺;而以导管和增生平滑肌为主,强化程度则较原位胰腺低 。
EP动脉期平均CT值低于原位胰腺,推测可能是因为EP与原位胰腺无血管联系,血供不如原位胰腺丰富,因此动脉期强化程度较弱,而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原位胰腺强化幅度逐渐减弱,EP的强化幅度持续上升,所以导致两者CT值差异缩小。
对于囊性/囊实性EP,可为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形,边界清,囊壁稍厚,可见分隔,囊液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分隔呈均匀/不均匀明显强化。
图片
图1 女,19岁,胃窦EP。CT增强门静脉期显示胃窦壁局部不规则增厚(箭),强化不均,误诊为癌。 

图片
图2 女,57岁,十二指肠球部EP。CT增强门静脉期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明显强化结节(箭),强化程度类似于胰腺,向腔外生长。


图片

图3 女,19岁,胃体大弯侧EP。CT增强门静脉期显示胃体大弯侧明显强化结节,腔内生长,表面见脐凹征(箭)

图片
图4 男,25岁,胃体小弯侧EP。CT增强动脉期显示胃体小弯侧结节,腔内外生长,内见导管征(箭)。 

图片
图5 男,27岁,肠系膜EP。CT增强门静脉期显示肠系膜区明显强化结节(箭),周围脂肪间隙见少许渗出,患者白细胞明显升高,提示可能伴发胰腺炎。

图片
图6 女,39岁,胃窦EP。CT增强门静脉期显示胃窦囊性结节(箭),呈不规则形,壁较厚,内见分隔,囊壁及分隔明显强化。

图片
图7 A~C 女,28岁,胃内多发EP 。7A.CT增强门静脉期冠状位显示胃窦及胃体大弯侧各见一结节(箭),均呈腔内生长,其中胃窦部结节呈轻度强化,强化不均,胃体大弯侧结节呈明显强化,强化均匀,其内可见导管征(箭);7B、7C. 增强门静脉期横断位显示2枚结节表面均可见脐凹征(箭)。
EP需要与胃肠道间质瘤、胃癌、平滑肌瘤、息肉、神经鞘瘤等黏膜下病变鉴别,其中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黏膜下病变,占胃黏膜下肿瘤的90% ,是EP最主要的鉴别疾病。
EP好发于胃窦或胃体近胃窦处,主要为腔内生长,而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胃体或胃底,外生性或腔内外混合生长常见;
EP多呈椭圆形或扁平状,而间质瘤多为类圆形/不规则形,长径/短径>1.4为主要鉴别点之一,且间质瘤较EP血供更丰富且更易发生囊变、坏死。
此外,EP存在胰腺实质成分,由于富含蛋白质,在T1WI图像上常表现为较高信号,而胃肠道间质瘤、神经鞘瘤、平滑肌瘤等在T1WI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稍低信号,有鉴别诊断价值,但是由于胃肠道属于空腔脏器,含气多,而EP病灶通常较小,MRI检查受气体及胃肠蠕动的影响,容易产生伪影从而导致漏诊,因此应用受到限制。

总之,EP的好发部位及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如果CT检查发现胃肠道内向腔内生长、长径与胃肠道壁平行、长径/短径>1.4且长径<3cm的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与同期相原位胰腺相似,出现脐凹征或导管征,临床出现腹痛、腹胀且不能用常见消化道疾病进行解释时,应高度怀疑EP,需采取积极有效的影像学手段排除存在EP可能。

内容来源于《异位胰腺的临床、CT 表现特点及其误诊分析》


好文推荐


▶ 令狐恩强教授:2023年度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进展盘点

▶ 张澍田教授:2023年度消化道早癌诊疗新进展

▶ 吴开春教授:2023年炎症性肠病研究进展回顾

▶ 吕农华教授:2023年度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进展回顾

▶ 古塞奇尤单抗可诱导缓解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

▶ 活检组织中不可忽视的细节-阿米巴性肠炎

▶ APASL2024:日本京都盛大召开,迎接全球肝病领域同道

▶ 5个诀窍学会腹痛诊断,和误诊说再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