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于基因分型的R-CHOP-X方案:前瞻性、Ⅱ期、随机对照GUIDANCE-01研究
发表期刊:《癌细胞》[Cancer Cell,IF(2022):50.3]
通讯作者:赵维莅,许彭鹏
第一作者:张慕晨,田爽,付迪
主要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基于基因分型个体化选择靶向药物的治疗策略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尚未开展研究。GUIDANCE-01研究利用简化的基因分型算法,在国际上首次探索并展示了基于基因分型的DLBCL靶向治疗策略意义。研究发表于CANCER CELL,获杂志专文述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病理亚型,标准的免疫化疗R-CHOP方案仅能使约60%的中高危患者获得完全缓解。此前国际全外显子测序研究提出了具有不同遗传学特征的DLBCL基因分型,并显示肿瘤的分子异质性影响DLBCL患者的临床结局。但全外显子测序对标本要求高、耗时长,难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基于基因分型个体化选择靶向药物的治疗策略在DLBCL中尚未研究。
基于上述背景,瑞金医院团队设计了此项前瞻性、Ⅱ期、随机对照GUIDANCE-01研究,创新性地筛选出20个DLBCL致病相关基因创建简化基因分型算法,将DLBCL患者分为MCD样、BN2样、N1样、EZB样、TP53突变和非特指型等6类遗传亚型,证实每种亚型的特征性信号通路改变并给出药物靶向策略,探索基因分型指导的靶向药物联合R-CHOP方案(R-CHOP-X)在初治中高危DLB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GUIDANCE-01研究纳入了128例初治中高危DLBCL患者。所有患者接受1个周期的标准R-CHOP治疗后,其余5个周期根据基因分型按1:1随机分配至R-CHOP-X或R-CHOP组。R-CHOP-X组在R-CHOP方案的基础上,MCD样和BN2样亚型加用BTK抑制剂伊布替尼,EZB样亚型加用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N1样亚型和非特指型加用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TP53突变亚型加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
结果显示,R-CHOP-X组和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88%和66%(P=0.003),达到预先规定的主要终点,两组的客观缓解率则分别为92%和73%(P=0.005)。中位随访36个月后,R-CHOP-X组和R-CHOP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和63%(P<0.001),且R-CHOP-X组的2年总生存率也显著优于R-CHOP组(94%和77%,P=0.001)。转录组分析则表明,R-CHOP-X组与R-CHOP组患者淋巴瘤微环境分型的分布相似,在特定的微环境分型中没有显著富集的基因分型,且R-CHOP方案预后不佳的炎症型和衰竭型免疫微环境患者在R-CHOP-X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著提高。
总之,GUIDANCE-01研究表明遗传分型指导的免疫靶向化疗能够提高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望成为DLBCL新的一线治疗方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发病率较高的恶性淋巴瘤,具有很强的分子异质性,在标准的R-CHOP联合化疗方案下,其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约为60%~70%。如何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及的“在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目标,是目前DLBCL的诊治难点。
随着对DLBCL发病机制的认知加深,DLBCL的分型从细胞起源、细胞遗传学改变的分型转向为以LymphGen和Harvard为代表的分子分型。分子分型叩开了精准治疗的大门,能够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依据,并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但LymphGen算法或其他基于全外显子测序的分型方案在中国较难开展,患者可及性差。
针对中国特点,GUIDANCE-01研究创新性使用20基因简化分型算法,利用靶向测序检测的18个基因突变特征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的BCL2及BCL6重排结果,将患者分为MCD样、BN2样、N1样、EZB样、TP53突变或非特指型,并基于各亚型不同的分子特征在R-CHOP方案上加用特定的靶向药物。这种基因分型方法操作简单,患者的经济负担较轻。
GUIDANCE-01研究初步展示了基于分子分型指导临床进行R-CHOP+“X”治疗模式的意义,R-CHOP-X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基于研究结果,瑞金团队与全国众多血液学同道已在共同开展GUIDANCE-02研究,旨在于更大范围内验证基于分子分型的R-CHOP+“X”方案的可行性。
两个研究都基于基因分型选择靶向药物的理念,即用基因分型Panel细分DLBCL群体,从而针对性地选择不同靶点药物联合R-CHOP方案以取得更好临床疗效。期待GUIDANCE-02提供更翔实的中国淋巴瘤患者数据,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验血液学会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致力于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转化研究,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NEJM、Cancer Cell、Nature Genetics、Blood、Lancet Haemato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Hematol Onco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11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500。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秘书、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及抗淋巴瘤联盟青年委员、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兼评审专家、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曾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Cancer Cell、Lancet Haemato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期刊发表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2019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工作,现为瑞金医院血液科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靶向治疗和转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Cancer Cel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高影响力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转化研究,研究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Cancer Cell期刊。
内科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淋巴瘤多组学与靶向治疗。参与多项国自然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 Cel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Cell host & microbe等高影响力期刊。
本团队是赵维莅教授领导的淋巴瘤研究团队,由多名从事血液学临床研究的杰出医生和科研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包括临床医学、统计学和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转化研究,基于分子标志的生物学作用和调控关键通路,提出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在NEJM、Cancer Cell、Nature Genetics、Blood、Lancet Haemato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Hematol Oncol等国际权威期刊,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15项。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我国淋巴细胞恶性疾病防治事业和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国科学家在淋巴瘤领域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