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团队:肖海鹏 李延兵 洪澍彬 金洁雯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15岁,因“发现血压升高伴低血钾20天”入院。
患者20天前因“支原体感染”至外院就诊,予抗感染等治疗,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于外院就诊期间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60/110 mmHg,后多次监测血压波动于150~160/100~110 mmHg。无头晕头痛,无心悸出汗,无胸闷胸痛。
至当地医院就诊,查卧立位肾素、醛固酮水平示(立位)肾素1.25 μIU/ml、醛固酮131.59 pg/ml、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105.27,(卧位)肾素0.64 μIU/ml、醛固酮144.96 pg/ml、ARR 226.5;查电解质示血钾2.95 mmol/L;无乏力、四肢麻木、腹胀、心慌等不适。
当地医院予硝苯地平片10 mg QD降压治疗,口服氯化钾缓释片0.5 g TID补钾治疗。患者服用口服氯化钾缓释片治疗2天后复查血钾3.53 mmol/L,后未再服用氯化钾缓释片。患者复查血压波动于130~140/90~100 mmHg,服用降压药物1周后自行停药,未再复查血压及血钾水平。
患者为进一步明确高血压病因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拟“高血压查因”收入我科。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增减。
出生时体重不详,发育、智力正常。平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父母及祖父母无高血压、低钾血症等疾病病史。
2023年12月3日外院查卧立位肾素、醛固酮水平:
(立位)肾素1.25 μIU/ml、醛固酮131.59 pg/ml、醛固酮与肾素比值(ARR)105.27;
(卧位)肾素0.64 μIU/ml、醛固酮144.96 pg/ml、ARR 226.5。
血生化:血钾3.34 mmol/L。
体温36.6 ℃,脉搏74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45 /106 mmHg;身高173.5 cm 体重61.6 kg,体质指数(BMI):20 kg/m2。
左上肢血压:140 /110 mmHg,右上肢血压:145 /106 mmHg;
左下肢血压:178 /109 mmHg;右下肢血压:182 /112 mmHg。
中等体型,神清,查体配合。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苍白、色素沉着,无紫纹、无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调节反射存在,眼球活动正常,颈软,甲状腺不肿大,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听诊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可见胡须、腋毛及阴毛,外生殖器Tanner分期Ⅳ期。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45×109/L,中性粒细胞70.3%,血红蛋白141.0 g/L,血小板205×109/L。
尿常规:pH 8.5,尿蛋白(±),尿细菌 825个/μL;复查pH 6.5,尿蛋白(﹣),尿细菌87个/μL。
血生化(未补钾):钾3.71~4.05 mmol/L,钠140~142 mmol/L,碳酸氢盐24~27 mmol/L,肌酐(CREA)60~63 μmol/L,钙2.3 mmol/L,磷1.08 mmol/L,镁0.8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5.21%
尿生化组合(24 h尿):钠112.00 mmol/24 h↓,钾23.00 mmol/24 h↓,钙0.70 mmol/24 h↓,磷10.40 mmol/24 h↓,尿素(UREA)13.00 mmol/24 h↓。
卧位肾素、醛固酮测定:醛固酮458.00 pg/ml(30~236 pg/ml),肾素0.6 μIU/ml(2.8~39.9 μIU/ml),ARR 763.3。
立位肾素、醛固酮测定:醛固酮428.00 pg/ml(30~353 pg/ml),肾素1.1 μIU/ml(4.4~46.1 μIU/ml),ARR 389.1。
血皮质醇节律:8 AM 9.50 μg/dl,0 AM 3.00 μg/dl(2.9~19.4 μg/dl)。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6.05 pmol/L(1.6~13.9 pmol/L)。
性激素:泌乳素(PRL)12.45 ng/ml,卵泡刺激素(FSH)2.6 IU/L,黄体生成素(LH)3.06 IU/L,雌二醇(E2)28.00 pg/ml,孕酮(P)0.30 ng/ml。
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刺激激素(TSH)0.988 μIU/m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5.530 pmol/L,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11.160 pmol/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281.00 ng/ml,生长激素(GH)0.09 μg/L。
24 h尿皮质醇:47.00 μg/24 h(第一次),36.60 μg/24 h(第二次);24 h尿香草扁桃酸(VMA)7.08 μmol/24 h。
血脂:总胆固醇3.6 mmol/L,甘油三脂0.82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9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14 mmol/L。
钙磷代谢与甲状旁腺功能:血钙2.37 mmol/L,血磷1.23 mmol/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46.00 pg/ml。
心电图: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
心超彩超:主动脉窦部增宽;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未见明显异常;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正常;右心室收缩功能正常。
泌尿系统彩超:双肾动脉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膀胱充盈不佳;前列腺、双肾、双输尿管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肝胆胰脾彩超: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颈部大血管彩超:双侧颈部大血管超声检查未见异常。
甲状腺彩超:甲状腺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双侧颈部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
诊断思路
本病例的主要特点为:
青少年男性,无家族史;
高血压3级;
高醛固酮,低肾素,曾出现低钾血症,入院后多次监测无低钾血症。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及辅助检查结果,应遵循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思路。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需要明确内分泌、肾实质、血管、睡眠呼吸等多个系统疾病以及药物等病理生理状态。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疾病等疾病均可引起血压升高,需要逐一排除。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持续性高血压,伴随头痛、心悸、多汗,可通过血液或尿液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明确。本例患者无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完善24 h尿香草扁桃酸(VMA)未见异常,可排除。
临床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紫纹、高血压、高血糖等,可通过血液和尿液中皮质醇水平明确。本例患者体型中等,无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紫纹等表现,血糖正常,皮质醇昼夜节律正常,24 h尿游离皮质醇水平正常,可排除。
临床表现为心悸、出汗、进食和大便次数的增加、体重改变等,可通过检测甲状腺激素明确。本例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状腺彩超未见异常,可排除。
典型临床表现为高血压、高醛固酮和肾素抑制,在病程早期血钾可正常,随着病程延长可逐渐出现低钾血症。患者存在高血压、高醛固酮、肾素抑制,符合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表现,需进一步完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筛查、确诊、分型三个步骤的诊断流程。
筛查
采用ARR作为筛查指标,若患者ARR>3.7(醛固酮单位ng/dl,肾素浓度单位mU/L)且血浆醛固酮浓度>15 ng/dl,则进入确诊阶段。本例患者ARR为38.9(>3.7),且醛固酮为42.8>15 ng/dl,初筛考虑存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需要进行确诊试验。
确诊
确诊试验主要有卡托普利抑制试验、盐水负荷试验、氟氢可的松试验和口服高钠试验。
氟氢可的松试验和口服高钠试验由于操作烦琐、国内无药等,目前较少开展。同时,需要采用≥1种以上方法进行确诊。
对本例患者进一步行卡托普利抑制试验,结果提示醛固酮浓度抑制率为22.4%(<30%),2 h醛固酮浓度为332.00 pg/ml(>110 pg/ml),卡托普利试验不受抑制(表1),因此可明确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表1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分型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为6型,包括醛固酮瘤、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分泌醛固酮的肾上腺皮质癌以及异位醛固酮分泌瘤。
对于所有确诊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需要完善薄层肾上腺CT增强检查,明确肾上腺是否存在形态异常(包括增生或腺瘤),单侧还是双侧病变。进一步完善本例患者的肾上腺CT检查,未见双侧肾上腺形态异常(图1)。
图1 患者肾上腺CT平扫+增强影像。
注:A和B为横断面图像,C为冠状面图像,D和E为矢状面图像;D示右侧肾上腺,E示左侧肾上腺,双侧肾上腺未见明确病变征象。红色箭头指示为双侧肾上腺。
患者性发育正常,完善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合成通路上的代谢产物,17-羟孕酮、硫酸脱氢表雄酮、雄烯二酮、睾酮水平均正常,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可排除。
表2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及代谢产物水平
由于患者肾上腺形态无异常,同时起病年龄小于20岁,因此进一步完善基因检测明确有无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收集患者及患者父母血标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检测结果提示基因组DNA中染⾊体8q24.3区域存在约36.3kb大小的拷贝数重复,区域内发相关基因为CYP11B1和CYP11B2,因此可诊断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分析家系发现上述变异在患者父母外周血中未能检测到,提示该缺失变异为新发变异。
图2 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
原发性、继发性以及先天性因素引起的肾小球/肾小管—间质/肾小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蛋白尿、血尿,以及伴或不伴肾功能改变,影像学检测可见肾脏大小、形态异常。本例患者肾功能正常,尿常规未见尿蛋白及尿隐血,肾脏彩超形态大小正常,可排除。
可进一步分为肾血管性及主动脉性。肾血管性高血压为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导致的体循环血压升高,肾动脉狭窄为主要病因;主动脉性主要病因为主动脉狭窄。本例患者肾血管超声未见异常,下肢血压高于上肢血压,两侧对称,心脏听诊未闻及杂音,可排除。
是一种以睡眠期间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 引起夜间间歇性低氧和高碳酸血症为特征的睡眠呼吸紊乱, 典型表现为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可引起高血压。患者体型中等,夜间无打鼾及憋醒,可排除。
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组胺类药物、甲状腺激素、抗抑郁药、口服避孕药和抗肿瘤药、儿茶酚胺类药物、甘草类提取物等可造成血压升高。患者无服用上述药物病史,可排除。
临床诊断
根据患儿高血压、高醛固酮、低肾素,未见肾上腺占位,结合患儿发病年龄及基因检测结果,可诊断为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I型。
治疗方案
后续随访
患者出院后根据血压水平逐渐减少降压药物剂量,使用降压药物6个月后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遵医嘱停用降压药物,继续服用地塞米松0.25 mg每日一次,院外检测血压波动于120~130/80~90 mmHg,出院后10个月身高增加3 cm。
表3 院外监测醛固酮、肾素及电解质水平
病例讨论及经验总结
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I型,又称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RA),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简称“原醛症”)比例不到1%。其主要特征为高血压、ACTH依赖的醛固酮分泌、低肾素以及高18-羟皮质醇和18-氧皮质醇。尽管患者存在高醛固酮状态,但低钾血症并不常见。
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Ⅱ是非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家族性原醛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原醛症比例约6%,其主要特征为具有肾上腺腺瘤或增生家族史,一个家系中出现至少2例以上原醛症患者,基因检测可发现CLCN2突变;
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Ⅲ占原醛症比例不到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特征为儿童时期严重高血压,伴醛固酮显著升高、低钾血症和显著靶器官损害,且对积极降压治疗无效,基因检测可发现KCNJ5基因突变;
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Ⅳ占原醛症比例不到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特征为儿童患者,早发性高血压,影像学上没有肾上腺占位或增生,存在1例以上家庭成员为原醛症,基因检测可发现CACNA1H基因突变。
根据我国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20版)的建议:年龄在20岁以下的原醛症患者,或有原醛症伴有早发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应做基因检测以确诊或排除GRA。
GRA的遗传病因是在CYP11B1(11β羟化酶)和CYP11B2(醛固酮合成酶)之间不等的遗传重组,形成CYP11B嵌合基因。由于CYP11B1的表达受ACTH调控,嵌合基因表达的酶同时具有醛固酮合成的活性,且为肾上腺皮质ACTH所依赖的表达,因此,GRA患者中醛固酮能被糖皮质激素抑制。
根据专家共识建议服用长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起始剂量为0.125~0.25 mg/d;泼尼松起始剂量为2.5~5 mg/d,两种药物均在睡前服用。
需要重视的是,过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会导致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故使用最少剂量糖皮质激素使血压或血钾维持在正常范围,如血压控制不佳,可联合使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例如螺内酯进行治疗;如果男性患儿出现男性乳房发育,改为依普利酮治疗。
本例患儿出院后使用0.25 mg/d地塞米松即可获得较好的血压控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物可将血压维持稳定于120~130/80~90mmHg,结合基因检测,GRA诊断明确。
但关于本例患儿治疗反应及随访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及随访。
首先,本例患儿出院后复查激素水平,醛固酮水平较住院期间下降,且肾素水平有所升高,与患者的疾病药物反应相符合,但患者出院后复查ACTH及皮质醇水平较住院期间有所升高,存在ACTH升高和醛固酮下降的矛盾,考虑患者出院后在多家医院复诊检查,各家医院的检测方法有所不同,同时ACTH检测的异质性较大,受到应激、感染等因素影响,上述情况均会影响随访期间ACTH测定水平;与此同时,GRA虽均由CYP11B1及CYP11B2之间的遗传重组造成的CYP11B嵌合基因,不同位点的嵌合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及临床反应性,本例患者拷贝数变异区域包括CYP11B1基因1~2号外显子及CYP11B2基因3~9号外显子,与既往报道的病例具有类似的嵌合位点,但既往报道未在随访中提及随访后的ACTH水平。上述因素导致了看似ACTH升高与醛固酮下降的矛盾,需要在进一步的随访中继续观察。
其次,地塞米松的治疗剂量需要根据血压情况、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恢复情况以及患儿生长发育综合评估。患儿的生长发育评估需通过身高、体重增长、iPTH、骨密度等多维指标评估,可以充分评估疾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本例患者出院后监测身高10个月增加3 cm,体重无明显改变,符合患儿16岁青少年男性的身高体重增长速度标准,但未进行iPTH、骨密度等指标充分评估治疗效果及相关副作用,需在进一步随访中增加相关指标的监测。
欢迎您参与“疑难病例诊疗提升”专栏互动!无论您想点评病例还是发表学习感悟,抑或对病例诊治仍有困惑,都可以扫描上方二维码给小编留言!
我们会定期精选并刊登读者互动内容,并提供精美小礼品以资鼓励,期待您的积极参与和分享,您的专业视角将为专栏增添更多学术价值与意义!
团队介绍
版权说明:本文系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内分泌学科编委会精心出品,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请联系【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内分泌】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