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上消化道黏膜损伤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问题,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疾病谱演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因识别困难、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及缺乏针对我国临床医生认知现状的大规模调研数据。
为此,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主办的“领航计划——上消化道黏膜损伤认知现状调研白皮书项目”,通过科学系统的调研,全面了解我国临床医生对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认知水平、诊疗习惯和临床需求,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医生的认知差异,探索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为制定更精准的诊疗策略、优化诊疗流程以及提升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前期已对14位消化科资深专家进行了访谈工作,历经半年来工作,不少教授对此有一些新看法。作为深耕消化领域20年的权威专家,本期我们邀请到陕西省人民医院的刘贵生教授,刘教授在访谈中系统阐述了消化道黏膜保护的临床价值与科学实践路径。
刘教授强调,消化道黏膜完整性是抵御病原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第一道屏障。黏膜损伤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肠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保护策略需贯穿诊疗全程。他特别指出,当前临床对下消化道黏膜保护的认知存在明显短板——小肠、结肠病变因缺乏直观内镜观察手段,常依赖症状管理,而忽视黏膜保护剂的精准应用。例如,缺血性肠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损伤等场景,需结合内源性(如前列腺素衍生物)与外源性(如铝镁剂、铋剂)保护剂,形成立体防护网络。
针对临床用药误区,刘教授提出三大原则:
分类选择:外源性保护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直接覆盖黏膜表面,适用于急性糜烂;内源性保护剂(如替普瑞酮、瑞巴派特)通过改善血流、促进细胞修复,更适合慢性损伤。
疗程管理:需警惕金属元素蓄积风险,如长期使用含铝制剂可能引发神经毒性,建议定期监测血铋浓度,避免超疗程使用。
联合策略:与质子泵抑制剂(PPI)联用时,需错开服药时间至少1-2小时,避免吸附作用影响药效;四联疗法中加入聚普瑞锌可提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且不良反应低于传统铋剂。
刘教授以实际案例印证多学科协作的价值。在新生儿复杂消化道闭锁救治中,新生儿科、外科、麻醉科团队通过MDT机制精准制定手术方案,术后联合营养支持与黏膜保护剂,成功修复肠道屏障。此类案例表明,药物性黏膜损伤(如抗血小板药物、化疗相关损伤)需心血管、肿瘤科共同参与,制定个体化防护方案。
结合《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2021年,福州)》,刘教授指出,亚洲人群胃酸分泌量低于西方,黏膜防御功能在疾病发生中占主导地位。未来需深化肠道微生态与黏膜屏障的互作研究,推动AI辅助诊断在黏膜损伤评估中的应用,并完善全消化道黏膜保护指南。
结语
刘贵生教授的访谈揭示了消化道黏膜保护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路径。其强调的“全消化道防护”“个体化用药”“多学科协作”理念,不仅为临床提供了科学指导,更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在肿瘤治疗、药物损伤预防等场景中,精准的黏膜保护策略将成为提升患者预后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