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 | 一种基于新型ELISA检测IBS特异性IgG指导的剔除饮食疗法在IBS中的应用

2025-10-1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引言

图片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种基于新型ELISA检测IBS特异性IgG指导的剔除饮食疗法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一项随机假干预对照试验》,敬请关注!


图片

图片


<第47期>

图片


一种基于新型ELISA检测IBS特异性IgG指导的剔除饮食疗法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应用:一项随机假干预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

Prashant Singh博士,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内科部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科,密歇根州安娜堡 


图片

背景与目的

肠易激综合征(IBS)需要个性化饮食疗法,而基于免疫球蛋白(Ig)G抗体的食物剔除饮食疗法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严重的方法学局限性。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一种新型IBS特异性IgG检测技术,评估剔除饮食疗法的有效性。

图片

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假干预饮食对照试验,从8个研究中心纳入符合标准的IBS患者。受试者需满足以下条件:在18种食物的IgG抗体检测中至少对1种食物呈阳性反应,且在为期2周的导入期内,每日腹痛强度评分(11分制)平均介于3.0至7.5分之间。合格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为期8周的试验性抗体指导剔除饮食或假饮食干预。主要疗效终点定义为:在治疗期最后4周中,至少2周实现腹痛强度评分降低≥30%。

图片

结果

在238例随机分组的IBS患者中,最终有223例被纳入改良意向治疗分析。结果显示,试验饮食组达到主要终点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假干预饮食组(59.6% vs 42.1%,P=0.02)。亚组分析表明,在便秘型IBS和混合型IBS患者中,试验饮食组达到主要终点的比例均高于假干预饮食组(分别为67.1% vs 35.8%和66% vs 29.5%)。


结论

图片

接受IgG抗体指导剔除饮食的患者比假饮食干预组更有可能达到主要疗效终点。亚组分析显示,便秘型(IBS-C)和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患者的获益更为显著。这一发现凸显了基于新型IBS特异性IgG检测的个体化饮食疗法的潜在临床价值。但尚需更大规模研究加以验证。


图片

试验饮食组与假饮食干预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图文摘要




研究者说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技术上、研究方案上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尽可能地控制了安慰剂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基于IgG抗体的饮食剔除疗法很可能为IBS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IBS-C和IBS-M患者。未来需要开展更大规模、具有足够统计学效力的研究,以评估基于新型IgG检测的饮食剔除疗法对IBS-C和IBS-M患者的疗效。


目前发现超过90%的IBS患者会主动避免特定的饮食,而膳食调整——无论是患者自发进行还是医嘱指导——已成为控制IBS症状的常规措施。


低FODMAP饮食是目前循证证据最充分的IBS饮食疗法,但是该方法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饮食限制严格、仅对50%-60%患者有效、实施过程烦琐耗时、成本高昂;而且,现有技术无法在治疗前预测患者对低FODMAP饮食的应答情况。因此,当前临床需要开发更具个体化的IBS饮食治疗方案。


其中,基于食物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升高的剔除饮食疗法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但是既往大多数研究存在方法学缺陷,包括:非盲法试验设计、缺乏假干预饮食对照组、单中心研究以及样本量不足等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互相矛盾。


本研究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探讨基于IgG的饮食剔除疗法对IBS疗效的研究,同时也是首个采用专为IBS患者开发的IgG检测方法的研究。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假干预饮食对照临床试验,将符合入排标准的IBS患者随机分配至试验饮食组(根据inFoods IBS ELISA检测阳性结果剔除相应食物)和假饮食干预组(剔除相同数量但IgG检测阴性的食物)。以FDA推荐的腹痛强度(API)应答标准(治疗期最后4周内,至少2周的每日平均腹痛评分较基线降低≥30%)为主要终点,试验饮食组IBS-API应答率明显高于假饮食干预组。另外,试验饮食组在API、腹胀程度及IBS-SS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IBS症状缓解率(IBS-AR)、主观整体改善(SGA)应答率等方面均优于假饮食组(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差异)。通过亚组分析发现便秘型(IBS-C)与混合型(IBS-M)患者采用此种饮食疗法更可能改善腹部症状,但是腹泻型(IBS-D)患者未观察到类似趋势。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技术上、研究方案上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尽可能地控制了安慰剂效应。研究结果提示基于IgG抗体的饮食剔除疗法很可能为IBS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IBS-C和IBS-M患者。未来需要开展更大规模、具有足够统计学效力的研究,以评估基于新型IgG检测的饮食剔除疗法对IBS-C和IBS-M患者的疗效。目前,关于IgG抗体对食物抗原的应答如何引发IBS症状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阐明这一机制或将为食物相关性IB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新的见解。




译者简介

图片

译者

刘思茂

医学博士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图片

审核

施海韵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副教授、青年博导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微生态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图片

总审核

张澍田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中心简介

图片

图片

西城院区

图片

通州院区

图片

顺义院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消化实验室和消化六科组成。目前职工总人数329人:医生106人,护理151人,科研人员32人,工程师1人,医辅人员39人;在读研究生99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