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全球统计数据显示,T2DM患者中NAFLD患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两倍以上;T2DM患者中,NAFLD总患病率约为55.5%、NASH患病率为37.3%;T2DM伴NAFLD接受肝活检的患者中,肝纤维化约17%; 脂肪肝的存在使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进一步恶化。
2017年全国数据显示,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2.8%。以2017年数据估计(成年人10.5亿):成人糖尿病人数约1.34亿 。其中NAFLD患病人群:7400万 、NASH 患病人群: 2738万、纤维化患病人群1258万。可见,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数量非常庞大。
高鑫教授
1.研究显示,糖尿病与脂肪肝发展“相辅相成”
高鑫教授参与的一项全国小样本量研究探索了不同糖代谢水平NAFLD患病率和地区差异。该研究在全国10个中心开展,共纳入2579例受试者,分为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糖耐量受损(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和T2DM三组,采用超声定量方法检测肝脏脂肪含量。结果显示,NGT、IGT和T2DM人群的脂肪肝检出率分别为23.3%、44.0%和55.3%。随着糖代谢异常的增加,脂肪肝患病率增加,肝脏脂肪含量增加。此外,无论糖代谢水平如何,北方人群的脂肪肝患病率和肝脏脂肪含量均高于南方人群。
高鑫教授研究团队开展的另一项研究探索了我国T2DM肥胖患者病理诊断的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情况(n=221,BMI:29.9±4.6)。结果显示,非T2DM患者与T2DM患者的NASH发病率相当,分别为92.5%和96.1%;而肝纤维化发病率分别为35.8%和56.5%。可见,仅仅是肥胖即可引起肝脏组织学的改变。(图1,图2)
图1 T2DM伴NAFLD患者的肝脏组织学病变更加严重
图2 肝脏H&E染色和网状纤维染色(比例尺=100μm)。黑色箭头指示脂肪变性;红色箭头指示气球状;蓝色箭头指示小叶内炎症;绿色箭头指示纤维化。
2.生活方式干预是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有效手段
在国内外各大指南中,生活方式干预是脂肪肝治疗的首选方案。高鑫教授分享了一例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成功治疗NAFLD的案例。患者有1年糖尿病史,从2017年12月1日起开始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即每日摄入1200大卡。截至2020年4月16日,患者的体重从117公斤降至85公斤,BMI从36.7降至26.7,肝脏脂肪含量从46.7%降至9.7%,且期间没有反弹,磁共振波谱如下图所示。可见,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改善NAFLD,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却难以有效开展。
图 患者磁共振波谱图像
3. T2DM合并MAFLD 人群应加强重视与管理
对于此次NAFLD更名,我国T2DM患者合并MFALD的诊疗面临如下挑战:①我国T2DM患者中合并脂肪肝的人群数量庞大;②T2DM合并脂肪肝严重程度的数据缺乏;③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对糖尿病患者合并脂肪肝的重视度不足;④糖尿病患者脂肪性肝病尚未纳入临床管理路径。
这些挑战也给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带来了一些思考:①重视糖尿病患者MAFLD的筛查;②MAFLD患者的诊断与评估:无创、有创检查;③将MAFLD纳入糖尿病并发症的日常管理;④如何正确合理应用现有的抗糖尿病药物治疗MAFLD;⑤与肝病、营养、运动、基础研究相关学科开展多学科合作。
2019、2020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诊疗标准(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指出,T2DM或糖尿病前期,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或超声检查诊断脂肪肝,即应评估是否存在脂肪肝肝炎和肝脏纤维化。这有助于提高初级保健医生和/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医生意识,更积极地参与MASH的管理,越来越意识到糖尿病患者是否存在MAFLD/MASH,应该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肾病一样进行筛查。
最后,高鑫教授总结了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在糖尿病伴MAFLD/MASH患者管理中的作用:
① 肥胖/T2DM患者是MAFLD的主要人群, 发生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的风险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然而尚未得到临床医生的普遍重视。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应该填补知识空白,重视MAFLD/MASH的筛查工作;
② 对各级内分泌/代谢科医生进行MAFLD/MASH筛查、评估方法的培训;
③ MAFLD有一定的可逆性,积极推进生活方式治疗,开展不同饮食、运动方案干预临床研究;
④ 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充分利用现有的糖尿病药物治疗高血糖伴MAFLD,更具优势;
⑤ 积极开展肝脏病理诊断,进一步明确我国糖尿病患者中MAFLD病理亚型;
⑥ 开展以病理诊断为终点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抗糖尿病药物和正在开发的新治疗的作用, 同步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为我国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中国医学论坛报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