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3 ESMO|针对MSS/pMMR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信迪利单抗加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的Ⅱ期临床试验

2024-04-16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针对MSS/pMMR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mCRC)的信迪利单抗加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的Ⅱ期临床试验


发表形式:2023欧洲内科肿瘤学会(ESMO)年会口头报告


主要研究者:王峰


主要研究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推荐理由


这项开放标签、多中心试验招募了至少2种系统疗法失败或不耐受的MSS/pMMR mCRC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双联)组和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三联)组。该研究显示,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对MSSm CRC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耐受的毒性。



研究解读


这项开放标签、多中心试验招募了至少2种系统疗法失败或不耐受的MSS/pMMR mCRC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双联)组和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三联)组。主要研究终点是18周的无进展生存(18wPFS)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ORR、PFS期、总生存(OS)期、疾病控制率(DCR)和安全性。研究共有23例和25例患者被随机纳入双联组和三联组。双联组的18wPFS率为17.4%,三联组为66.7%(P=0.0012)。双联组和三联组的ORR分别为13.0%和44.0%,DCR分别为39.1%和72.0%。双联组的中位PFS期为1.5个月,三联组为7.3个月(P=0.008)。三联组的中位OS期尚未达到,而双联组的中位OS期为18.9个月(P=0.41)。该研究显示,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贝伐珠单抗对MSSmCRC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可耐受的毒性。



专家点评


是一项关于结直肠癌的Ⅱ期临床试验,这项试验也是基于我们既往研究中的原创性发现而开展的。我们曾尝试使用PD-1抗体单药或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中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瑞戈非尼或阿帕替尼来治疗微卫星稳定的结直肠癌,但均未产生令人惊艳的疗效。虽然联合使用两类药物较单独使用PD-1抗体或瑞戈非尼的效果有较大提升,但PFS和有效率的数据仍不让人满意。为此我们设计了本次报告的这项Ⅱ期临床研究,尝试评估PD-1单抗联合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对微卫星稳定的结直肠癌的疗效。


西达本胺曾在淋巴瘤的治疗中显示出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其他瘤种如非小细胞肺癌、肾癌中,HDAC抑制剂与PD-1单抗的联合虽然也有过尝试,但有效率非常有限。我们的前期研究提示如果在HDAC抑制剂和PD-1单抗的联合用药基础上再加上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非常好地提升有效率。因此在这项临床试验中,我们进行了HDAC抑制剂+PD-1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三药联合与HDAC抑制剂+PD-1单抗两药联合的对比,结果发现三药联合的ORR相较于两药联合有非常大的提升,为44%对13%。并且PFS期也有了成倍的改善,为7.3个月对1.5个月。


在这项研究口头报告后的讨论中,国际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与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对该研究中使用的药物方案,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微卫星稳定类型的占比非常大,达到95%以上。但对于这部分病人,一直没有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这次的新方案将会为微卫星稳定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填补空白。此外,徐瑞华院长与我还共同牵头了一项针对二线治疗的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将这种不含化疗的新联合方案与化疗进行头对头的比较,期待能够为二线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作者介绍


image.png
主要研究者
王峰
  • 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

  • MD Anderson肿瘤中心博士

  •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委主任委员

  • 广东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理事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委会常委

  • 主攻消化道肿瘤的内科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面上项目在内的省部级基金8项,参与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研究。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AMA Oncology、Cell Research、Annals of Oncology、Cancer Cell、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54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曾多次获邀在美国肿瘤研究协会年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等会议做口头报告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