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晓娅:影像中的生死课
很多人,特别是中国人好像还是很把电影看成是一种娱乐,一种休闲。其实电影已经成为人们认识这个世界,也包括去建构自我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式。因为电影它既有感性部分,它可以直接冲击到我们的情绪、感受,但是电影又是非常复杂、模糊、多元、不确定,就是我们看同一个电影,你会发现感觉不一样了。我在用死亡做我的课程的时候,我发现其实难的不是找一个电影里有没有死亡,而是说这个电影里我到底要让它专注于在什么主题上,生死相关的主题。因为电影在死亡中真的太多太多了。我发现电影中的死亡,可能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在电影中死亡也担任了不同的功能,我们看看有一些电影,恰恰是通过死亡的事件来推动整个情节的发展,可能一个人死了,然后触发了另外的主角人格上的变化,或者是制造了一些不同的结局。在电影中王一方老师也讲了“时空”。死亡,虽然可能有人认为有死后世界,有人认为还有生前世界,有人认为没有死亡世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明白死亡是个end,是个结束。恰恰有结束,人们就会想结束之后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平行世界,所以有些电影围绕着这个做的非常有想象力的展开,包括2012世界的end,是不是一个末日的到来。能更有意思的电影,它本身把死亡做成一种意象,可能非常具体,也可能非常抽象,在这里死亡是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其实在提示人们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怎么样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去活出自己。
2018-06-01 68927 看过 免费 -
覃铁和:医院教务与医事法学
覃铁和:医院教务与医事法学
2018-06-01 56988 看过 免费 -
方新文:叙事医学的心路历程与价值期望
方新文:叙事医学的心路历程与价值期望
2018-05-22 35631 看过 免费 -
刘明明:音乐治疗在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中的应用
我们能够体验到音乐承载了我们很多情感,承载了我们很多人生经历和感受。音乐治疗师在临终关怀小组中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呢?刚刚我们看到临终关怀有很多需求,有身体方面的,有内心精神方面的,而音乐治疗就像大家看到和每个人身上体验到的,音乐是浸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所以音乐治疗师我们能够在身、心、灵的若干个方面都可以实现帮助你的病人。通过这样,我们可以实现一些以音乐的方式实现人生的追忆,回顾自己的记忆和一些其他人之间的美好的记忆,当然一些在内心里未表达的心里的遗憾,表达再见,离去。
2018-05-22 75483 看过 免费 -
葛志坚:医院法务与医事法学
葛志坚:医院法务与医事法学
2018-05-22 55807 看过 免费 -
黄伟青:医院医务与医事法学
黄伟青:医院医务与医事法学
2018-05-18 60288 看过 免费 -
何仁富:媒介中的死亡——中国讣告报道的生死学分析
所有的死,都是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媒介(讣告)呈现出来。富有人道的或者是媒体或者是媒介他在干什么,他不只是简单的新闻呈现,他在建构生死的意义。生死观的建构,很显然媒介在现代社会起着巨大的作用。讣闻报告是死亡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以媒介即讯息的方式在建构着自己时代人们的死亡认知和生命意识。不管是官方讣告所呈现出来的标准人生象,亦或是生死众生象,生活相关史都被重构和建构。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媒体时代,我们必须要了解媒体这堵墙,需要有相应的媒介素养。新的媒介形式取消了原来的媒介形式,新的媒介我们又没有充分利用或者是去解读它,所以使得我们和死亡间隔越来越远。生活在媒介时代,作为一个阅读者,我们必须透过媒介所呈现的信息,去再建构我们自己的生死观。媒介的死亡还有更多的形式,比如说中华文明过程当中,挽联、墓志铭、行状、悼亡诗、祭文,还有现代作品,甚至公墓园林等等都可以称之为媒介。绝大多数讣告尽管是因为死亡而存在的,却并无关乎死亡本身,而是关乎生命、生活。因此我们在讣闻的生死价值观、死亡观。因为死亡随时会光顾我们,因为每个人生活都不容易,每个人不只是自己生活,讣闻是其他人写的,那就是你真实的生命关系。讣闻的主人不是大人物,更加需要平实平和的面对每一个人。在真实的生命关系当中把自己活起来,所以这是我们通过讣闻报告可以重新建构我们自己的一套人生观、价值观和死亡观。
2018-05-18 37124 看过 免费 -
杜治政:叙事医学,让医患同心
杜治政:叙事医学,让医患同心
2018-05-18 36805 看过 免费 -
听,是谁在唱歌—— 音乐治疗 第四节:音乐治疗在其他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
音乐治疗 第四节:音乐治疗在其他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
2018-05-11 32016 看过 免费 -
田松:死亡是一种能力
我们北大的生物学教授讲了一段话,他说一个人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你已经长大成人了,并且已经有下一代了。而且你的下一代也已经长大成人了,你的生物学功能已经完成了,你就可以死了。就是说,你过分的奢求长寿、奢求不死,这件事本身是贪婪的。死亡不是疾病,就像怀孕生孩子不是疾病一样,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人生的一个部分,我们现在只有人生观的,其实更需要“人死观”。过去人到老年辞世顺乎自然规律,是正常的人生历程,所以一个人的死亡是被接受的,死者个人知道他要死亡,而所有的人也都接受他的死亡,他们不会利用某种技术手段不让他死,一定要把他在死亡中间拉回来。生态文明需要重建“人死观”,重建死亡文化。最核心的就是我们接受死亡,我们要坦然的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心甘情愿的,我作为要死的人要心甘情愿的去死,我的家人也要心甘情愿的让我去死,这才是对死亡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饶宗颐先生的讣告,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寿终正寝”,我发现港台的讣告上经常会有“寿终正寝”这几个字,这是传统文化中好的死亡。
2018-05-11 70098 看过 免费
热门资讯
- 阙呈立教授访谈:庞贝病的诊疗管理与早期筛查策略
- 张巍教授访谈:多学科协同攻坚,破局法布雷病诊疗困境
- 2020-2023年深圳市某儿童医院住院患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特征
- 连续五年!《过敏科学》出版中国专刊,聚焦过敏防治新策略
- 2025 ESCMID速递:两项中国研究揭秘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最新变化
- 跨界与进布 | 奔赴生命希望的“最后一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 COVID-19遇上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临床不可忽视的双重威胁
- 舒巴坦/度洛巴坦治疗严重AB感染(VAP)的单中心病例回顾性研究
- 鼓楼医院: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滴眼液治疗难治性干眼症的临床报告
- 病例解读:舒巴坦-度洛巴坦为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