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肝癌患者术后2年没复发,是不是就可以“松口气”?临床数据显示,约40%的肝癌患者在术后2年甚至更久会出现晚期复发(POLAR),而这类复发因缺乏精准预测工具,常导致随访监测不足、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近日,我院杨田教授团队联合国内10家肝胆外科中心,在国际肿瘤外科学知名期刊《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发表重磅研究——首次建立针对肝癌术后晚期复发的个体化预测模型(POLAR-HCC),并开发出可直接使用的在线计算器,通过7个临床易获取的指标,就能精准评估患者术后2年无复发后的晚期复发风险,为肝癌“长效管理”提供新方案。
肝细胞癌(HCC)术后复发是制约患者长期生存的“老大难”问题。传统认知中,术后2年是复发风险的“分水岭”——若2年内无复发,患者常被认为进入“低风险期”,随访频率可能降低。但杨田教授团队此前研究发现:
约40%的肝癌于切除手术2年后复发,即晚期复发(POLAR),其中约90%为肝内复发,而10%同时合并肝外转移;
晚期复发患者因随访监测不足,确诊时肿瘤往往更大或已侵犯血管,可选择的根治性治疗(如再次手术、消融)机会减少,生存率显著低于早期复发患者。
然而,目前全球尚无专门针对“术后2年无复发人群”的晚期复发预测工具,医生只能凭经验判断随访强度,难以实现“精准监测”。为此,东方肝胆团队牵头开展多中心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本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2022年间全国10家三级医院(以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为核心)接受根治性肝癌切除术(R0切除,肿瘤完整切除且切缘无癌细胞),且术后2年未出现复发的肝癌患者,最终849例符合标准(排除复发性肝癌、合并胆管癌、切缘阳性、术前接受抗肿瘤治疗等情况)。
研究将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566例)”和“验证组(283例)”,通过以下步骤构建预测模型:
1.收集患者基线数据(如性别、是否合并肝硬化)、肿瘤特征(如肿瘤大小、是否有血管侵犯)、手术细节等指标;
2.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3.将独立危险因素整合为列线图模型(Nomogram),并开发成可在线使用的计算器;
4.通过“验证组”和多种统计学方法(如AUC值、校准曲线)验证模型准确性,最终确定风险分层的最佳临界值。
经过中位49个月的随访,研究团队得出3项核心结论:
通过多因素分析,最终锁定7个晚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风险强度排序如下:
这些指标均为临床常规检查可获取的信息(如术前影像学评估肿瘤大小、术后病理报告确认血管侵犯/肝硬化),无需额外增加检查负担。
基于上述7个因素,团队构建了列线图模型,并开发成免费的在线计算器,使用方法简单:
医生或患者输入7个指标(如“是否男性”“肿瘤大小是否>5cm”“是否有血管侵犯”等);
计算器自动生成1年、3年、5年晚期复发概率;
根据“风险评分1.93”这一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评分≤1.93)和高风险组(评分>1.93)。
模型验证结果显示:
在建模组中,预测1年、3年、5年晚期复发的AUC值(准确率指标)分别为0.675、0.711、0.683;
在验证组中,AUC值仍保持在0.615-0.638,远超传统经验判断的准确性;
高风险组5年晚期复发率(45.2%)是低风险组(18.7%)的2.4倍,风险分层效果显著。
根据模型结果,该研究团队提出个性化随访建议:
·低风险组(评分≤1.93):术后2-5年每6个月复查1次(腹部CT/MRI+AFP),5年后每年复查1次;
·高风险组(评分>1.93):术后2-5年每3个月复查1次,5年后每4-6个月复查1次,必要时增加全身影像学检查(如PET-CT)排查肝外转移。
“通过精准分层,既能避免低风险患者‘过度随访’(减少检查次数和焦虑),也能让高风险患者得到‘强化监测’,早发现、早干预”,该研究通讯作者杨田教授提及。
1.填补空白:全球首个针对“术后2年无复发人群”的晚期复发预测工具,解决临床“不知如何确定随访强度”的难题;
2.便捷实用:指标均来自常规检查,在线计算器无需安装软件,输入数据即可出结果,30秒内完成风险评估;
3.指导治疗:高风险患者可考虑提前干预(如术后长期抗病毒治疗、定期肝动脉造影),降低复发风险;若复发,因监测密集,更易抓住再次手术、消融等根治性治疗机会。
1.术后2年无复发≠“治愈”:需通过计算器评估风险,高风险患者仍需警惕晚期复发;
2.主动参与随访:根据风险分层了解自身复查频率,避免因“觉得安全”而漏检;
3.复发后不放弃:若晚期复发,早期发现仍有根治机会(如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数据显示,及早发现的晚期复发病例中,35%可接受再次手术或消融治疗,5年生存率达42%)。
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从三方面进一步完善POLAR-HCC模型:
1.纳入分子标志物:计划添加AFP-L3、PIVKA-Ⅱ等血清肿瘤标志物,以及基因检测指标(如TERT突变),进一步提升预测准确率;
2.开展前瞻性研究:在全国更多中心验证POLAR-HCC模型,确保对不同病因肝癌(如乙肝、丙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癌)的适用性;
3.开发手机APP:将在线计算器整合到手机应用中,患者可自主输入数据查看风险,更便捷地参与随访管理。
作为中国肝胆外科的“标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从“早期诊断”到“精准手术”,再到“术后长效管理”,持续突破肝癌诊疗的关键难题。此次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团队开发的POLAR-HCC模型及在线计算器,不仅为肝癌术后晚期复发提供了“精准预测工具”,更推动肝癌管理从“治已病”向“防未病”升级,为更多肝癌手术患者实现“长期生存”保驾护航。
(本项研究示意图)
来源: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临床研究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