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展的一项关于肝移植患者术后抗排异反应新方法的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智能”免疫响应释放药物策略,团队设计出一种“智能”的超分子水凝胶,可自动释放免疫抑制药物。该项研究为临床肝移植患者个体化精准使用免疫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研究团队已申请专利2项,并在积极推进临床应用转化。
众所周知,肝移植患者手术后都面临着排斥反应,即体内的免疫细胞(主要是T 细胞)会攻击植入的器官。因此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器官移植引起的T细胞活化。一般肝移植病人出院后第一年药物费用高达20万元,以后逐年递减,但最低一年也要维持在5万元左右。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不仅费用高,而且患者容易罹患移植术后新发肿瘤、移植术后新发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有的患者排斥反应较严重,就需要更多的免疫抑制剂;而有的患者耐受性较好,排斥反应较轻,服用过多的药物,不仅浪费,而且对机体有害。
如何能根据患者自身排斥反应的情况来服用适量的药物呢?在南京医科大学王学浩院士的指导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金道研究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王富强技术团队合作,成功设计了一种“智能”超分子水凝胶。通俗来讲,这种水凝胶在体内起到“开关”的作用,患者体内干涸,释放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开关口就会大一些,以保证足够的“水量”;需求少的时候,开关口会自动缩小。当排斥反应剧烈时,体内磷酸化激酶(PTK)的活性高;排斥反应较轻时,其活性低。基于此,磷酸化激酶活性高时,超分子水凝胶的亲水性增强,从而超分子解胶释放药物,当磷酸化激酶活性低时使超分子水凝胶保持胶体性质,药物停止释放。
南京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富强介绍,这种“智能”免疫响应释放药物策略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个性化精准给药,根据患者疾病程度,智能释放药物,同一患者不同疾病时期,释放药物的量也是不同的,从而避免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二是水凝胶成胶因子的组成基本上都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生物兼容性好。目前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将水凝胶每十五日皮下注射 10-100微升,它会根据患者排斥反应来释放药物,不会不足,又不会释放过多,大大降低其副作用。王富强说,这样就将患者每日服用两次药物改为每半个月注射一次水凝胶,费用也由原来每个月约6000元降低为4000元,尤其是副作用基本消失了。
研究专家指出,为什么要半个月注射一次,这是团队通过大量实验发现的,因为每个患者身体状况不同,实验采用的是先短剂量,如果患者排斥反应较重,会适量增加剂量;如果患者半个月内不需要这么多剂量的话,存留在体内的水凝胶也会是很少一部分,会随着新陈代谢进行溶解;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会通过磷酸化激酶的活性反应进行实时监控,以便调整用量。
王富强介绍说,该研究团队未来将在水凝胶的形态上进行攻坚克难,研发一种能体外用的水凝胶,可在皮肤表面涂抹。“就好比是沐浴乳一样,可以涂抹在身体上,这样更利于患者根据自身的排斥反应对用量进行控制,剂量大的话,水洗掉就可以了。”
(程守勤 张彦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