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风险评估与生存期预测 | 呼吸研究展播

2025-03-23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风险评估与生存期预测

Prediction of clinical risk assessment and survival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发表期刊:《临床和转化医学》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0.6)

通讯作者:陈豫钦教授 王健教授

第一作者:周丹莎

主要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推荐理由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开发了非侵入性的在线临床工具,旨在提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风险评估能力及COPD-PH的预后。此外,在线网络具有支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治疗的潜力。


研究解读


这是一项回顾性、全国多中心研究,收集了在2008年12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肺科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六家分中心中筛选超声心动图显示三尖瓣反流速度(TRV)>2.8 m/s的3012例COPD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年龄大于18岁、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比用力肺活量小于70%、超声心动图中TRV大于2.8 m/s、经右心导管术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大于20mmHg确诊肺动脉高压。排除了Ⅰ、Ⅱ、Ⅳ和Ⅴ型PH患者以及由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Ⅲ型PH患者。经过数据质控共有535名患者符合研究的资格标准,其中397名来自中国的四家医院,被用作训练队列,用于构建预测COPD患者罹患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无创风险评估模型。另外两家医院的138名患者则作为外部验证队列。并对这535名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其中76例(14.2%)失访。随访队列由334名患者组成,用于构建预后模型以预测总生存期,而验证队列中的125例患者则用于评估预后模型的效能。


研究结果显示,TRV、氨基末端脑利尿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计数、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室直径和性别被确认为COPD患者罹患重度PH的预测因子。基于这六个无创临床指标,该研究构建了一种风险评估模型。通过使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决策分析曲线等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AUC值均大于0.75,这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此外,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相近,这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可以指导治疗策略,并能够提供较高的临床净获益。使用该风险评估模型计算所有COPD患者罹患重度PH的概率,该研究发现重度PH组的预测风险显著高于非重度PH组。这些结果提示,风险评估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COPD患者罹患重度PH的风险,并且将该无创模型开发为一个在线网络服务器(https://copd-copd.shinyapps.io/DynNomapp2/),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方便地使用。


本研究COPD-PH的随访队列中,确定NT-proBNP、mPAP、动脉氧分压、白蛋白和血小板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因素。基于这些临床指标,构建了预后模型,并对随访队列中患者的1年、5年和7年总生存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1年、5年和7年总生存期的AUC分别为0.875、0.832和0.854。此外,在验证队列中,预测1年、5年和7年总生存期的AUC分别为0.816、0.845和0.944。校正曲线的结果表明,在1年、5年和7年的预测生存率和观察生存率之间存在良好的一致性,这证明了该预后模型具有满意的预测性能。本研究还根据该预后模型对COPD-PH进行风险分层,显示高危组的死亡人数显著多于低危组,热图显示预后因素与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此外,决策曲线的结果也显示该预后模型具有临床实用性。通过使用X-tile软件对死亡风险评分进行分析,确定了139.7和193.3作为最佳阈值,并将COPD-PH患者分为低危组(总分<139.7)、中危组(总分≥139.7且<193.3)和高危组(总分≥193.3)。Kaplan-Meier OS曲线显示了这三个风险组之间的良好分层和区分能力,高危组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中危组和低危组。最后,将该预后模型开发为在线网络服务器(https://copd-ph.shinyapps.io/DynNomapp/)。


专家点评


本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聚焦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风险评估和预后预测。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数据分析,研究不仅构建了无创风险评估模型和预后模型,还开发了在线工具以支持临床实践。


研究纳入了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肺科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及深圳市人民医院的535例COPD-PH患者数据,覆盖了全国不同地区,确保了研究的广泛代表性和外部有效性。研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构建了风险评估模型和预后模型,并通过外部验证队列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实用工具。


研究通过三尖瓣反流速度、氨基末端脑利尿钠肽前体(NT-proBNP)、红细胞计数、NYHA心功能分级、右心室直径和性别等六个无创临床指标,成功构建了COPD患者合并重度PH的风险评估模型。这种无创模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减少患者的侵入性检查负担。此外,基于NT-proBNP、平均肺动脉压力、动脉氧分压、白蛋白和血小板等指标,研究构建了COPD-PH患者的预后模型,并对1年、5年和7年总生存期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较高的AUC值,且校正曲线显示预测与实际观察结果高度一致,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


本研究首次基于无创指标构建了COPD患者合并重度PH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将其开发为在线网络服务器(https://copd-copd.shinyapps.io/DynNomapp2/)。通过无创风险评估模型,临床医生能够早期识别COPD合并重度PH的高危患者,从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改善患者预后。通过X-tile软件确定的风险评分阈值(139.7和193.3),研究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并验证了各组间的生存差异。研究开发的在线预后模型(https://copd-ph.shinyapps.io/DynNomapp/)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实用工具,能够实时预测患者的1年、5年和7年总生存期,显著提高了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和便捷性。


目前关于COPD合并PH的无创预测模型和预后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基于大样本、多中心数据的研究更为稀缺。本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为COPD-PH的临床管理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简介


陈豫钦.png
陈豫钦
通讯作者

医学博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呼吸医学研究中心PI,国家药监局胸腔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PI,专注于肺动脉高压及COPD的转化医学研究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

广东省级高层次人才获得者、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市高层次卫生人才,广州市卫健委优秀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血管学组秘书、Frontiers in Physiology、Analytical Cellular Pathology客座编辑,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科学编辑、《实用医学杂志》青年编委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等各级课题十余项

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在Hypertension、Clin Transl Med.、Cardiovasc Res.、Circulation、 Br J Pharmacol.等期刊发表论文43篇

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三届中青年呼吸精英—临床创新奖(2023),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申请专利15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2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项。参与肺血管病专家共识制定1项


王健.png
王健 教授
通讯作者 点评专家

广州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呼吸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间质性肺病和肺血管疾病方向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副组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肺血管病学组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广州市属高校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英国实验生理学杂志资深编辑,美国肺循环杂志副主编,《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编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先后在Lancet, Circul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STTT,Hypertension,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等著名杂志发表SCI研究论文200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 1700, 他引次数超过10000次,H index 45。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各级课题40余项,包括1项国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研究项目(其中1项已结题),2项国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已结题),1项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项目(已结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其中4项已结题)。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7项。


周丹莎.png
周丹莎
第一作者

医学博士,已发表SCI文章15篇,其中以第一及共一身份在CTM、MICROBIOL RES等杂志发表6篇SCI, 其中中国科学院一区有2篇。并在中华医学杂志和国际呼吸杂志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论著与综述,以第一作者在ERJ及ERJ Open Research发表两篇国际会议论文。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托举学会为:中华医学会。获得过获得国家奖学金、全国呼吸医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珠江肺血管病论坛-基础研究菁英赛”三等奖、优秀共产党员等17项奖项。


团队介绍



王健教授团队.png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健教授课题组为广东省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课题组负责人为广东省珠江学者王健教授。课题组以国际科技前沿为基础,开展高水平研究,形成了一支包括分子生物学、基础医学、呼吸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队伍。目前本实验室研究人员总人数10人,高级职称5人,博士人员占比83.7%,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获得者2名,国家“长江创新”创新团队1个,广东省创新团队1个,珠江学者2名,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2名,是我国肺血管病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结合的一流创新团队。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