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各类口服降糖药的最佳服用时间

2021-12-22作者:壹声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  葛金华



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有许多,但由于各类口服降糖药的自身特点不同,因此服用的时间也各自不同。如果不按规定的时间用药,就达不到预期的降糖效果,反而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餐前30分钟服用




01

二甲双胍肠溶剂型

图片


二甲双胍主要作用是通过增强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二甲双胍肠溶剂型从胃排空到肠道后崩解释放,其肠溶衣耐酸而不耐碱,特别注意一定要餐前30分钟服用,以使药物在空腹状态下快速从胃排入肠道内而发挥疗效。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肠溶片、二甲双胍肠溶胶囊。

02

磺脲类短效制剂

图片


磺脲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磺脲类短效制剂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应在餐前30分钟服用。

代表药物:格列喹酮片、格列吡嗪片。




餐前即刻服用




01

格列奈类

图片


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应在餐前服用。这类药物应切记「不进餐不服药」的原则,如提前服用或服药后未按时进餐或忘记进餐,容易出现低血糖。

代表药物:瑞格列奈片、那格列奈片、米格列奈片。

02

磺脲类中长效制剂

图片


磺脲类中长效制剂可明显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应在餐前服用。

代表药物:格列本脲片、格列齐特片、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吡嗪缓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

03

中西药复合制剂

图片


部分中西药复合制剂添加有西药降糖药格列本脲,应在餐前服用。


代表药物:消渴丸、消糖灵胶囊、糖维胶囊。




餐时服用




01

α-糖苷酶抑制剂

图片


α-糖苷酶抑制剂可延迟小肠内的葡萄糖吸收,使餐后血糖水平下降。该药与前几口主食嚼服效果最好,如在餐后或者餐前服用,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使用这类药物的前提是饮食成分中应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否则药物不能发挥作用。


代表药物:阿卡波糖片、伏格列波糖片、米格列醇片。





餐后服用




01

二甲双胍普通剂型、缓释剂型

图片


由于此药对胃肠道有刺激性,餐前服用易致胃肠道反应,故应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片、二甲双胍缓释片、二甲双胍缓释胶囊。





不受进餐时间影响




01

SGLT-2抑制剂

图片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而通过尿排出多余的葡萄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每日早晨服用,给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代表药物:恩格列净片、达格列净片、卡格列净片。

02

DPP-4抑制剂

图片


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酶的活性,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在体内的失活,GLP-1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胰岛素分泌。每日早晨服药,服药时间不受进餐影响。

代表药物:西格列汀片、沙格列汀片、维格列汀片、利格列汀片、阿格列汀片。

03

噻唑烷二酮类

图片


主要作用是增加脂肪细胞、肝细胞及骨骼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降低血糖。由于此类降糖药物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小时。因此,每日仅需服药1次,服药与进食无关。

代表药物:吡格列酮片、罗格列酮片。


来源:医学之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