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抗肿瘤治疗出现不良反应,该停药还是继续?

2022-03-07作者:论坛报林皓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非原创


药物治疗有效延长了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生活质量。但伴随疗效显著的同时,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我还能继续用药吗?感到不适,我能自行停药吗?


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是什么?


按照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目前,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主要为两大类:


1. 细胞毒性药物(化疗药)包括氟尿嘧啶类、铂类、紫杉烷类、伊立替康、蒽环类、吉西他滨等药物;


2. 分子靶向/免疫调节类药物(PD-1类)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阿帕替尼及帕博利珠单抗等。


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所以其不良反应也有不同特点。比如化疗药的毒性相对比较大,容易出现掉头发,恶心呕吐这类的明显副反应。


急性和近期药物反应易发现,远期不良反应要重视


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可以根据出现时间分为急性不良反应、近期不良反应及远期不良反应。


急性不良反应  是药物使用后即刻到 24 小时内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热等 ;


近期不良反应  是使用抗肿瘤药物后 4 周内出现的反应,如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脏器功能受损等 ;


远期不良反应  是使用抗肿瘤药物后 4 周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迟发性心脏毒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功能减退、迟发性骨髓抑制、诱发肿瘤、免疫功能抑制、不孕不育等。


此外,也可根据局部反应和全身不同系统来分类,抗肿瘤治疗的全身反应几乎可以累及所有系统。


一般情况下,急性和近期不良反应较常见,也容易引起重视并得到处理,随着肿瘤治疗疗效的提高,近年来在长期生存的患者中,远期不良反应如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等日益受到重视。


部分不良反应为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共同具备,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受损等,有一些不良反应则是相关药物比较特异的,如紫杉醇引起的急性过敏、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顺铂的肾毒性、奥沙利铂相关的神经毒性、伊立替康引起的胆碱能综合征和腹泻以及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皮疹、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等。


不良反应分5级,等级越高越严重


目前用于评估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的标准主要包括WHO的抗癌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分级标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出版的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目前临床上常使用CTCAE(该评估系统现已更新到5.0版)进行不良反应分级,该系统对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任何不利或非预期的症状、体征、异常实验室检查和疾病进行等级(严重程度)划分,包括1~5级(可表述为轻度、中度、重度、危急及死亡),等级越高越严重,应用于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描述。


发生不良反应,医生需要做什么?


临床上使用抗肿瘤药物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医生会进行以下处理 :


(1) 判断不良反应与药物使用的相关性 ;


(2) 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并采取停药或减量等措施 ;


(3) 及时对症支持处理,必要的抢救措施。


发生不良反应,应该能忍就忍吗?


不同的患者即便用相同的药物,也可能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具体处理措施要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具体类型进行区别对待。


常规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后,停药或减量的原则:


1) 发生 1 级的不良反应,继续原剂量使用抗肿瘤药物 ;


2) 发生 2 级的不良反应,暂停使用抗肿瘤药物,经积极对症支持处理后,恢复至0~1级不良反应,继续原剂量使用抗肿瘤药物 ;


3) 对于发生3~4级的不良反应,则暂停使用抗肿瘤药物,待恢复至0~1级不良反应,降低一个剂量等级(10%~20%)使用抗肿瘤药物 ;


4) 剂量等级可以降低2~3个,如果仍发生3~4级不良反应,则停止使用该种药物


5) 对于具体的不良反应还需要分别对待,如疲劳、脱发、性欲改变、皮肤干燥等不良反应如认为不可能变得更严重或威胁生命,可以原剂量使用药物 ;


6) 对于过敏反应、空腔脏器穿孔、出血、血栓、顽固性高血压、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就可能要永久停药


简单说来,就是1级是不需要处理的,比如用药后出现皮疹1级不良反应,这个时候就要“能忍就忍”,继续坚持用药,可用些不含刺激物的护肤品减少皮疹的不适。但2~4级不良反应都是需要积极处理的了,如在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中,如果出现腹泻或结肠炎,2/3级,暂停给药,直至不良反应恢复至0~1级;如果发生的是4级,则需要永久的停药。


如何保证安全地用药?


抗消化道恶性肿瘤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常见于药物治疗的早期(绝大多数发生在前10周),大多数患者可耐受。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及餐中或饭后服药是减少初期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药物不良反应可基本消失。


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评价除了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外,还包括体力状态评分、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内容。具体监测项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安排进行即可。


总之,抗癌药物是治疗癌症的一大助力,尽管它有一些药物不良反应。在充分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后,应该正视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来源: 李进医生团队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