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甜蜜的“杀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022-01-27作者:壹声资讯
糖尿病非原创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 马池发 平凡



如果说糖尿病是甜蜜的杀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则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它是导致糖尿病病友生活质量下降、劳动力丧失乃至失去生命的罪魁祸首。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有哪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日两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对机体的影响不大,但是长期高血糖对机体的影响是逐渐积累的并且累及全身各重要器官,引发肾脏、视网膜、心脑血管等一系列严重病变,还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与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高血糖、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及大血管病变等。


微信图片_20210729100615.png



2.


糖尿病肾病


2.1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它的临床特征为早期持续性的蛋白尿(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尿蛋白增高),病友多无明显症状,部分病友可表现为尿里泡沫多,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透析治疗,是糖尿病病友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2.2  糖尿病肾病应该怎样筛查?


确诊2型糖尿病后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肌酐(计算eGFR)。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


2.3  糖尿病肾病怎么诊断?


糖尿病肾病通常是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增高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病而做出的临床诊断。推荐采用随机尿测定UACR。24h尿白蛋白定量与UACR诊断价值相当。随机尿UACR≥30mg/g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在3~6个月内重复检查UACR,3次中有2次尿蛋白排泄增加,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即可诊断白蛋白尿。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则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准确性将进一步提高。虽然病理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病因难以鉴别时可行肾穿刺完善病理检查,但并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行肾脏穿刺活检。


2.4  糖尿病肾病如何治疗


(1)首先要控制好血糖,血糖控制不佳可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优选从肾脏排泄较少的降糖药,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宜采用胰岛素治疗。


(2)对糖尿病伴尿蛋白阳性伴或不伴高血压患者,降蛋白尿治疗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即使血压正常亦应该使用。对伴有白蛋白尿的患者,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能获益更多。舒张压不宜低于70mmHg,老年患者舒张压不宜低于60mmHg。


(3)限制蛋白质摄入量(不大于0.8g/日),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必要时可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开始透析者蛋白摄入量适当增加。


(4)应积极治疗血脂紊乱和高尿酸血症。改善血黏度,应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聚集和黏附的药物以及某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对改善微血管病变有良好的作用。


(5)当病情进展到严重肾衰竭、尿毒症时需替代治疗,也就是血液透析治疗、换肾治疗等。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1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工作年龄段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早期眼部可以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俗称飞蚊征),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该怎样筛查及诊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包括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2型糖尿病在诊断前常已存在一段时间,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筛查。妊娠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女性在怀孕后应尽早行眼底检查,在整个孕期内每3个月以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底复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依赖于眼底检查。当视网膜有病变发生,眼底检查时可发现有微动脉瘤、微静脉扩张、出血、渗出、视网膜水肿以及新生血管等改变。根据病变发生发展的程度,一般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又称为非增殖期,晚期即复杂性又称为增殖型。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进行眼底检查时,可以看到视网膜出现血管膨胀、微动脉瘤(血管变弱)、视网膜内出血等表现。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在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的结果,在进行眼底检查时可以发现视网膜上有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极易破裂导致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出血机化、视网膜剥离甚至失明。


微信图片_20210729100622.png


图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9 科普版


3.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1)首先将血糖控制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除此之外,良好地控制血压和血脂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2)对早期病变可采用一些药物,如羟苯磺酸钙等抗氧化、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对控制与缓解病情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3)激光光凝术仍是高危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及某些严重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主要治疗。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适用于威胁视力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然而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中,抗VEGF治疗结果并不理想。


(4)突发失明或视网膜脱离者、伴有任何程度的黄斑水肿,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必须立即到有丰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治经验的眼科医师处就诊。当发现玻璃体大量出血不吸收,或者出现牵引性的视网膜脱离,则需要施行玻璃体切除及视网膜复位固定手术。


4.


糖尿病足


4.1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糖尿病病友下肢截肢的相对危险性是非糖尿病病友的40倍。大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溃疡引发的,15%左右的糖尿病病友会在其一生中发生足溃疡。预防和治疗足溃疡可以明显地降低截肢率。


4.2 糖尿病足如何诊断?


糖尿病足病比较容易识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可根据临床表现、病变程度和病因等进行临床分级。

   

微信图片_20210729100632.png


图源:作者


4.3如何预防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但预防则比较有效。应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足有否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有否感觉异常及跟腱反射是否减弱等。如果患者足部动脉搏动正常,尼龙丝触觉正常,没有足畸形以及没有明显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这类患者属于无足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进行一般的糖尿病足病预防教育。如果有上述深浅感觉或深反射的减退,则应该进行预防性足部护理,包括戒烟、穿舒适宽松的鞋子、不赤足行走、仔细修剪指甲避免皮肤损伤、洗脚前测试水温避免烫伤、每日更换袜子并保持足部清洁等。


一旦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病友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专科医生会在评估病友全身情况(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和局部溃疡的性质、面积和深度、有否感染以及下肢缺血程度等多种因素后,需要时做CT、核磁、血管造影等特殊检查,并经过多科协商(包括内分泌科、感染内科、骨科、血管外科等)慎重决定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致残率及致死率。



来源:泌语协行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