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聚焦热点,前瞻未来——2025 ELCC 晚期NSCLC热点探索及未来展望

2025-04-03作者:changzy资讯

导读:免疫治疗已经成为晚期NSCLC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KEYNOTE系列研究通过优异的OS获益数据,奠定了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NSCLC免疫治疗中的基石地位1-3。在真实世界中,帕博利珠单抗依旧展现出良好的长生存数据,2025ELCC大会上报告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4,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鳞癌和非鳞癌患者的5年OS率分别为21.6% 和18.2%,这与KEYNOTE-189(19.4%)和KEYNOTE-407(18.4%)研究中观察到的结果一致。其他免疫药物也公布了5年研究结果,可见免疫治疗为晚期患者带来了切实的获益,但对于免疫治疗优化的探索仍在进行中。本文将对2025年ELCC大会中晚期NSCLC治疗相关的研究热点进行系统梳理


提高治疗体验,新剂型带来新突破

目前已经上市的ICI大多是通过静脉注射,患者治疗时间过长又大量占据输液中心资源一直是免疫治疗的现状。可喜的是,III期MK-3475A-D77研究取得了积极结果5。另一项针研究结果发现6,相较于静脉注射,皮下注射通过优化配置与给药过程,节省医疗工作者45.7%的时间;对患者而言,皮下注射可节约时间成本,在治疗室的时间减少47.4%。可见,皮下注射剂型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体验,同时提高整体医疗效率



挑战治疗标杆,研究结果中见分晓

帕博利珠单抗作为PD-1抑制剂的代表,长期以来一直是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标杆。随着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和联合策略的不断发展,帕博利珠单抗的地位正面临多重挑战。2025 ELCC大会公布了一项Ⅱ期临床试验结果7,发现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相比,双抗药物tobemstomig(tobe)联合化疗的cORR(41.1% vs 46.2%)未显示出改善,且两组之间PFS无差异。在此分析中,OS数据尚未成熟。此外,tobe联合化疗组中3/4级AEs、严重不良事件和免疫介导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另一项回顾性研究比较了卡瑞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替雷利珠单抗和信迪利单抗作为NSCLC患者一线治疗药物的疗效8,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的患者DCR达91.7%,中位PFS达10.97个月,均高于其他药物治疗组



破除耐药困局,创新引领治疗生机

晚期NSCLC患者在免疫治疗后出现耐药是当前临床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克服原发性耐药要了解其多重复杂的机制,发现免疫信号,并对其进行细胞保护。由于免疫逃避多种机制并存,很难同时抑制所有这些机制。但化疗或许能够同时针对多种免疫逃逸机制进行作用。未来发现更多识别免疫耐药的生物标志物或许为克服耐药增添机会9



展望未来方向,多种治疗模式前景如何?

ADCs作为一种新型药物正崭露头角,为部分经治的晚期/转移性NSCLC患者带来益处,且作为一线联合治疗的早期数据也颇有前景10。但其具有独特的不良事件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最佳使用策略,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发现可靠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同样至关重要。研究发现,细胞内高水平的TROP2表达可能与免疫治疗反应不佳有关,未来值得深入探索11


新型免疫疗法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新抗原疫苗的研发或许可以使“个性化治疗”成为可能,KEYNOTE-603研究结果发现mRNA-4157(V940)可以诱导多种形式的免疫T细胞增殖,从而提高免疫系统对癌症产生长期反应的能力12。在NSCLC中的大样本研究正在进行中。在抗击晚期癌症的道路上,Autogene Cevumeran 的I期临床试验也带来了较好的初步效果12


目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双抗就已超200多种。利用经典免疫靶点开发的免疫双抗,如Rilvegostomig(PD-1×TIGIT)在未接受过IO治疗的NSCLC患者中展现良好的响应数据,而Sabestomig(PD-1×TIM-3)、Acasunlimab(PD-L1×4-1BB)等则在IO耐药的晚期NSCLC中展现出一定的治疗潜力13。随着双抗药物的不断发展,未来双抗组合策略可能是探索方向。


此外,细胞疗法也是肺癌治疗领域中的热门方向之一,对于CAR-T疗法在NSCLC中的应用,研究发现,GPC3 CARs在肝细胞癌中表现出惊人的疗效,未来或许在SqNSCLC中可尝试应用;DLL3 CAR-T能够诱导神经内分泌型肺癌的肿瘤消退14。而在TIL疗法的探索中发现,迄今为止,精心设计的抗原选择策略并未带来比常规TIL更高的ORR14





专家观点



video

您认为皮下剂型NMPA获批后会对临床实践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韩宝惠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

图片4.png


若皮下剂型在中国广泛获批,将对临床实践和患者可能都会产生相对长远的影响。


首先,对临床实践可能产生的影响包括:第一,皮下剂型可以提升治疗效率和医疗资源利用率,皮下注射仅需数分钟完成,对比静脉输注,可显著缩短给药时间,减少患者院内停留时间。第二,可以优化治疗安全性管理,皮下注射可避免静脉输注相关并发症,如静脉炎、输液反应、外渗风险等,总体安全性可能更优。第三,皮下注射也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模式,更便捷的给药方式可能促进免疫治疗的更早期应用,如新辅助/辅助治疗,或与其他疗法的灵活组合。


对患者来讲,皮下注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避免患者反复承受静脉穿刺的痛苦,降低治疗相关焦虑。皮下注射液会使患者的时间成本和身体负担降低,可能减少患者中断治疗的比例,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可能可以改善长期生存获益。


后续,皮下剂型依然需验证真实世界疗效一致性,需确保皮下剂型的药代动力学与静脉剂型等效,长期生存数据及安全性数据需进一步在真实世界中积累。


未来,皮下剂型可能加速肺癌免疫治疗向“门诊化、社区化、居家化”转型,在延长生存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医生需关注患者需求变化,推动多学科协作和医疗流程优化,以实现精准与人文并重的肺癌全程管理。



video

您如何看待未来ADC在肺癌中的前景?

涂海燕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

图片3.png


近年来,以HER2和TROP2等多个靶点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已显示出较好临床疗效。但临床应用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ADC的耐药机制如何?能否根据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获益的患者。


对于目前已获批的用于HER2突变阳性NSCLC的T-DXd,最近有学者发现EGFR表达水平升高时会促使其与HER2形成异二聚体,阻碍HER2靶向ADC药物被细胞内化,导致细胞对药物吸收减少。联合使用EGFR靶向抗体药物可以提高内化速率,从而显著增强HER2靶向ADC药物在EGFR过表达肿瘤中的抗肿瘤效果。


针对TROP2 ADC,今年ELCC大会上,吴一龙教授首次公布了TROPION-PanTumor02研究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探索了TROP2 QCS-NMR状态与二线及以上接受DATO-DXd治疗疗效的相关性,QCS是一种全新的采用计算病理学方法来定量检测TROP2的方法,相比传统IHC, 采用人工智能对每个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TROP2进行定量判读,并计算每个细胞的标准化膜比值,即NMR。如果TROP2 NMR≤0.56的肿瘤细胞占比≥75%,则认为是TROP2阳性,小于75%则认为是阴性,该研究与此前TROPION-LUNG01探索性分析结果一致,TROP2 QCS-NMR阳性的患者接受DATO-DXd的获益更优。期待AI的加持让患者获得更精准、个体化、疗效更好的方案。




专家简介

image.png

韩宝惠 教授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学科带头人

  • 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名誉副院长

  •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肺癌学院执行主席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评专家

  • CSCO肿瘤血管靶向专委会前任主委

  • CSCO肿瘤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副主委

  • 中国初保基金肿瘤精准诊疗专委会主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 中华医师学会呼吸分会常委

  • 中国医师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学会主委

  • 上海市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山东抗癌协会肿瘤化疗分会首席顾问



专家简介

image.png

涂海燕 教授

  •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肺内三科主任

  • 美国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肺部肿瘤管理分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真实世界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广州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擅长领域: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主的肺癌精准治疗,新药临床试验,HER2阳性肺癌

  • 科研论文:包括以第一或者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Annals of Onc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Molecular Oncology, Lung cancer, 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2.9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骨干人员



参考文献


1.Reck M, et al. J Clin Oncol. 2021 Jul 20;39(21) 2339-2349.

2.Garassino MC, et al. J Clin Oncol. 2023 Apr 10;41(11)1992-1998.

3.Novello S, et al. J Clin Oncol. 2023 Apr 10;41(11)1999-2006.

4.V. Velcheti, et al. ELCC 2025.24P.

5.Enriqueta Felip, et al. ELCC 2025. 8MO.

6.Erwin De Cock, et al. ELCC 2025. 33P.

7.Ernest Nadal, et al. ELCC 2025. 7MO.

8.Shaorong Yu, et al. ELCC 2025. 46P.

9.Roberto Ferrara, et al. ELCC 2025.

10.Jarushka Naidoo, et al. ELCC 2025.

11.David Planchard, et al. ELCC 2025.

12.Melissa Johnson, et al. ELCC 2025.

13.Solange Peters, et al. ELCC 2025.

14.Ben Creelan, et al. ELCC 2025.



声明: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编辑提供,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审批号:MI-PD1-7190-CN

Expiration Date:04 Apr 2026


本文由韩宝惠教授、涂海燕教授审校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