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乳腺派杰氏病(MPD)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皮肤病变,其典型表现为乳头-乳晕区的溃疡或湿疹样改变,伴有渗液、出血或结痂,常伴疼痛或瘙痒感。1973-1987年SEER数据统计发现,半数以上的MPD患者同时合并浸润性导管癌(IDC)。尽管目前多模式的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MPD合并IDC(MPD-IDC)患者预后仍不理想。雄激素受体(AR)作为乳腺癌领域较为新兴的生物学标志物,或许可作为靶向治疗的潜在靶点,为MPD-ID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然而,目前关于AR在MPD-IDC中相关价值的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目的就是探讨AR与MPD-IDC患者各种临床病理学因素的相关性及其预后价值。
临床研究表明,皮下植入雄激素缓释剂可使AR与之结合并进入激活状态,进而通过AR与ER的交互作用拮抗ERα生物功能,能够改善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植入的雄激素缓释剂不仅能够预防乳腺癌治疗后的复发与转移,同时也可改善患者由于雄激素缺乏所致的颜面潮红、夜间睡眠障碍、情绪焦虑等伴随症状。与雄激素缓释剂作用相近的Enobosarm,作为新一代选择性AR激动剂的代表,也可通过上述类似途径控制乳腺癌进展。但由于一些研究发现AR可诱导乳腺癌患者对内分泌治疗耐药,因此使用AR抑制剂来增加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也可能成为克服患者耐药情况的全新治疗策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口服AR抑制剂恩杂鲁胺联合依西美坦治疗激素依赖性乳腺癌患者的Ⅱ期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期待其结果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AR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证据。
作者 | 王昕 张梦璐 王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