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球场连发2起心跳骤停,运动风险要怎么避免?这6点一定要特别注意

2020-08-10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人到中年,很多人开始发福,啤酒肚、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相继而来,健康逐渐亮起了红灯,因此去健身场所锻炼,就成了一种刚需。


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从新闻上经常可以听见看到,在体育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等等健身场地出现心跳骤停的患者。


2020年7月21号晚上,在厦门工人体育馆羽毛球场内,有一位中年男子在打完球后突然倒地,出现呼吸心跳骤停。


幸好现场有三位专业的医护人员,运气更好的是这个体育馆刚好安装的体外自动除颤仪AED,经过大家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并用AED进行除颤,这位球友最后转危为安。


微信图片_20200807162520.jpg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在2019年3月25号北京东单体育馆,6名协和医生也成功抢救一位呼吸心跳骤停的中年男性,除了完美的心肺复苏,同样使用了AED电击除颤。


微信图片_20200807162524.jpg


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这么幸运,7月22号,浙江嘉兴一个篮球场,比赛正酣,一位球员突然倒地,同事赶紧拨打了120电话,然而待医生赶到时,患者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据说这名患者的妻子已经怀孕,很可惜,又一个本该温馨的家庭破碎了。



心路星尘医师:

既然是健身的地方,当然大家都是以健康为目的,为什么经常可以看到有意外发生呢?

首先,运动应该循序渐进,不应超过自己的身体承受能力。


很多人平时工作学习繁忙少运动,一旦有机会就抓紧时间加大运动量,这种方法最容易受伤,同时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不能盲目的增加运动量。


马拉松赛场上之所以经常会发生意外,其实这些人很多都是有心脏隐患的,但是在普通的体力活动下并不会诱发,而一旦超过自己承受能力,就可能出现意外。


其次,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导致人体大量出汗,血液过于粘稠,并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


比如说低钾血症,这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尤其是现在持续高温天气,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是要特别小心。

第三,平时没有体检,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身体隐患。


比如说高血压,高血压号称“无声的杀手”,相当多患者都没有任何症状,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仍然很低,参加健身活动的朋友很多都是人到中年,其实有不少有高血压并没有被发现,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心脏方面的疾患。



微信图片_20200807162534.jpg

我国高血压现状(心路星尘制作)


一旦过度劳累、睡眠欠佳等等情况出现,就可能导致猝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不少正当中年的名人出现意外的报道,有国企领导、著名演员、IT界名人等等。


那么运动有危险,是不是我们就放弃运动呢?


心路星尘:


当然不是,运动是很好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无论是对于普通人还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是一样,但是怎么运动,每个人选择的方法和方式都可能不一样,这应该因人而异。


1、如果有可能,最好平时做一下常规体检,这样可以大致了解我们身体的情况,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等,如果有问题的话,可以及早纠正。


如果需要高强度的运动,比如说马拉松,还可以做心肺运动实验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2、如果最近有反复活动后胸闷、胸痛或者头晕等等症状,一定要先咨询医生,看是否适合进行体育活动。


3、对于平时很少运动的朋友来说,一定要循序渐进,注意热身,不要一开始就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而应该逐渐加大运动量,让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4、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运动要更加谨慎,一般建议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说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等,每周运动5次以上,每次30分钟,心率控制在170-年龄(次/分)。


5、运动的时间最好选择在下午4点之后或傍晚,这时候锻炼相对安全,尤其是夏天,一定要注意防暑,不要在过热的环境中运动,一旦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要及时停止运动并休息,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6、现在是夏天,运动的时候身体会大量出汗,人体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大量流失,这时候一定要记得及时补水和补充一定的电解质,一般我们建议少量多次补水。


看过文章前面这两位成功被抢救回来的幸运儿就知道,在出现意外时,身边有一个或几个会心肺复苏的医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种概率毕竟不高,因此人人都掌握心肺复苏术,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网上有很多传言,建议大家不要用心肺复苏,说这是西医骗人的玩意;还有很多人建议,在出现心跳骤停的时候,应该用针扎放血的方法来抢救,其实这些才是真正的谣言。



大家想想看,一旦在医院出现心跳骤停,医生首选什么方法?


作为心内科医生,作为成功抢救多位心跳骤停患者的医生,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大家,就是心肺复苏+电除颤,这基本是所有正规医生的共识。文章开头这两位朋友,就是被医生用这两种方法抢救回来的。


顺便告诉大家,心肺复苏术是我们老祖宗就在用的一种抢救方法,并不是舶来品,作为救命的方法,哪种效果好就用哪一种,这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当然在医院里作为高级生命支持,能用的手段会更多一些,所以成功率也会更高一点。


其实心肺复苏术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作为应该人人普及的急救技术,其实相当简单,就是4步而已。

1、评估

2、呼救

3、按压

4、除颤


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很简单?
另外紧急情况下救援是不用担负责任的,所以大家大可不必害怕担责而不敢救援,如果人人都学会心肺复苏,那么这世界就会安全许多。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体育馆呢?按照这两位获救者所在地方的经验来看:1、可能要选择一个经常有医生去运动的体育场所,或者如果关系足够铁,也可以约上几个医生一起去运动
。当然,如果这个体育场的工作人员在心肺复苏急救技术上训练有素,那也没问题。


2、所去的体育场所要有体外自动除颤仪AED,这是能救命的要素之一。


3、以上2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指南推荐,大家可以自己留意一下,欢迎补充。


这几年网络发达,各种心跳骤停被成功抢救的新闻也经常被报道,一些有心人会注意到,有医务人员参与的抢救,成功几率的确会更高,因此,平时的心肺复苏训练是必要的,也应该人人能够掌握。


同时,强烈建议在人流量大的地方,例如体育馆、学校、车站、商场等等地方安装AED,这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


来源:心路星尘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