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血管组 曹楠 应云清
串联病变,指闭塞血管的近端同时存在血管的重度狭窄(血管狭窄程度为70%~99%)或闭塞。在前循环中表现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合并同侧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闭塞。研究[1]显示约14%-20%接受机械取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颈动脉串联病变,但HERMES[2]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关键随机对照试验中此类患者的代表性不足,仅占122/1132。IRIS IPD[3]荟萃分析中仅113例患者接受急诊颈动脉支架,结果显示急诊颈动脉支架联合取栓与单纯取栓的疗效无显著差异(acOR 1.29, 95%CI 0.68–2.44),但样本量不足可能限制了结论的可靠性。ETIS/TITAN注册研究[4]提示急诊颈动脉支架(eCAS)联合取栓相比单纯取栓可能改善90天功能独立率(OR=1.09,p=0.03),并可能提高再通率(OR=1.19, p<0.001),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率没有明显改变。另有meta分析[5, 6]显示,eCAS可改善90天功能独立率(mRS 0-2:56.3% vs. 44.1%)以及提高再通率(TICI 2b-3:81.4% vs. 68.7%),但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增加(12.2% vs. 5.3%)。2023年ESO-ESMINT指南[7]指出,由于目前证据质量“极低”,对于eCAS或单纯取栓的优先选择无法做出推荐,强调需开展专门RCT。基于此,来自意大利的Cesena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串联病变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CERES-TANDEM研究,旨在明确eCAS联合取栓是否优于单纯取栓,探索最佳手术流程和药物辅助策略。
评估在急性前循环串联病变(颅外颈动脉狭窄/闭塞合并颅内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取栓(EVT)中,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eCAS)相较于单纯取栓不置入支架(no-stenting)策略,是否与更好的90天功能预后(mRS 0-2)相关。
覆盖14个国家49个中心的国际多中心纵向回顾性队列研究(NCT06965036)
2018-2024年间连续接受治疗的前循环串联病变患者
非串联病变、发病时间>24小时、缺血性卒中合并脑出血(ICH)
1.总效应估计(治疗策略估计):评估eCAS对mRS位移的整体影响;
2.直接效应估计:调整再通状态(TICI2b)和sICH后,评估eCAS对mRS的直接影响;
3.分层效应估计(主层估计):限定对照人群为“从不交叉者”(24小时内未行颅外干预)后, 评估eCAS对mRS的影响
1.逆时间效应模型(IPTW法纳入最终TICI评分);
2.交互作用检验(入路途径、方法、病变类型、镇静方式、静脉溶栓、抗血栓治疗强度等)
共4053名受试者被纳入分析,2522名受试者接受了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eCAS组),1531名参与者未接受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无支架组),无支架组中有406名患者接受了任意额外的颈动脉闭塞治疗(包括转为紧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或血管成形术)。
无支架组和eCAS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线mRS评分和既往抗板药物使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01)。
两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以及到院接受的脑部影像检查类型、颅内闭塞部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无支架组患者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更短(OTRec, minutes 312[212.75,444.25]),抗板治疗强度更弱。
总体效应估计(Estimand 1):接受eCAS的患者较未支架组功能结局(90d mRS位移)显著改善(cOR=1.31, 95%CI=1.17-1.47, p<0.001),良好功能独立率(mRS 0-2)提高(cOR=1.30, 95%CI=1.13-1.51,p<0.001)。eCAS组成功再通率显著高于未支架组(cOR=3.09, 95%CI=2.53-3.77,p<0.001)。安全性结果显示两组sICH风险无显著差异(p=0.153),eCAS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更低(cOR=0.82, 95%CI=0.69-0.98, p=0.025)。
直接效应估计(Estimand 2):调整再通状态(TICI2b)和sICH后,eCAS组仍显著获益(cOR=1.17, 95%CI=1.04-1.31,p=0.008)。
分层效应估计(Estimand 3):排除交叉治疗的患者后,eCAS获益进一步扩大(cOR=1.37, 95%CI=1.21-1.55,p<0.001)。
调整患者年龄、性别、卒中前mRS评分、基线NIHSS评分、血管内手术时间指标以及房颤病史等后,交叉分析结果显示,eCAS在各亚组中效果稳定。
CERES-TANDEM研究结果显示,急诊颈动脉支架置入联合取栓显著改善前循环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的90天功能预后,且未增加总体出血风险。eCAS与更高的再通率和更低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相关,支持其作为串联病变的优选策略。但该研究为回顾性设计,无法完全控制混杂因素。且并未考虑支架类型以及抗栓方案的异质性。研究人群与HERMES和IRIS荟萃分析中报告的人群有所不同,可能限制结果的普遍性。该研究未考虑晚期颈动脉干预,并且在总体效应估计的分析中,将支架内血栓形成/闭塞包括在治疗组中,这可能使结果偏向保守。此外,该研究还需在RCT(如PICASSO、EASI-TOC、TITAN、ATILA等)中验证结果。未来还可探索同期vs.分期支架置入的优劣,优化入路选择(经股vs.经桡),还可进行长期随访,评估支架内再狭窄和远期功能结局,验证eCAS的疗效与安全性。
(原创内容,转载需申请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