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3月26—30日,第34届亚太肝病学年会(APASL 2025)在北京成功召开。3月28日,大会组委会特别设立媒体日活动,邀请大会主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魏来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围绕开幕式盛况、构建亚太肝病新社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现状和管理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解读。本次媒体日活动得到了中国医学论坛报、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积极参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胡鹏教授主持了本次媒体日活动。
徐小元教授和魏来教授共同对APASL2025开幕式和颁奖进行介绍。
徐小元教授介绍,本届大会是历届APASL会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开幕式上,自2004年以来的历届APASL主席纷纷亮相,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魏来教授则强调了此次会议的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会议突出展示了中国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的显著成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夏刚副局长介绍,我国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得到有效控制,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已降至1%以下,提前实现西太区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的目标,受到世界卫生组织表彰。同时,感染者治疗效果稳步提升,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经济负担大幅降低,全社会肝炎防治意识不断增强。
其次,此次会议的最大主题是病毒性肝炎的消除,这也得到了亚太肝病学会Masao OMATA教授和Shiv K SARIN教授等的高度认可,他们称赞在肝病领域和病毒性肝炎防控方面的“中国领导力”。
再次,会议还创新性地将主席演讲与开幕式演讲合并,共有6位专家就亚太地区肝脏疾病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议题涵盖了内科、外科、肝癌、公卫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多元合作的会议主题。
此外,在颁奖环节,亚太肝病协会对亚太地区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和医生进行了表彰。此次颁奖共有5位获奖者,其中4位来自中国。值得一提的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荣获APASL Okuda-Omata杰出贡献奖,这是中国连续两年获得该奖项,彰显了中国在肝脏疾病领域对亚太地区的突出贡献。
徐小元教授补充指出,亚太肝病学会的颁奖过程十分严格,需经过摸底、投票和讨论等多个环节,确保奖项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魏来教授介绍,构建亚太肝病新社区这一专题汇聚了医学专家、公共卫生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多元融合的方式,整合医院、社区、制药企业等各方资源,提升肝病防治水平,为患者和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魏教授指出,以往的会议模式主要是专家之间的经验交流,而此次研讨会则邀请了更多元化的参与者,包括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的王宇理事长、前任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主任委员Ray KIM教授以及三位企业代表。
会上,各位专家和企业代表就肝病防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Masao OMATA教授和Shiv K SARIN教授分享了APASL学会在肝病防治中的角色和作用,Shiv K SARIN教授还特别分享了印度内外科联合培养体系的成功经验。Ray KIM教授则强调了大学与社区连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全身心为患者服务。王宇理事长则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提出了医防融合、分级诊疗等手段对肝脏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新思路。三家企业代表则分别介绍了他们在新药研发、消除模式探索和公益活动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范建高教授
范建高教授指出,在本届亚太肝病年会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成为热议焦点。这一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进展性肝病,亟须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
范教授介绍,本次年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亚太肝病学会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诊断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再版。该指南自2020年首次发布以来,经过5年的实践和研究,现已进行更新,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管理。
此外,全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理事会也在本次年会召开了专题会,主要聚焦亚太地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防控、无创诊断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会议强调,应加强亚太地区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合作,开展更多临床研究,共同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
范教授特别指出,中国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认知和指南制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本次年会也介绍了《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的英文版,旨在让更多亚太地区的医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管理方面,范教授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需要多学科协作。他表示,MAFLD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因此,需要医疗机构、政府及企业的多方共同参与,形成防控合力。
AI诊断系统在某些疾病的诊疗已经达到专家级别水平,但是AI“黑箱算法”可能会导致临床决策缺乏可解释性。您如何看待AI辅助诊疗的循证医学价值?另外过度依赖计算机辅助诊断,是否可能导致医生的技能退化,如何规避这个问题?
范建高教授表示,AI对于全球医学领域都是一个新挑战,中国医生或医疗机构应勇敢面对并积极应对。他提到近期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访问时发现,该校多个学院都在积极开展AI相关研究,这进一步印证了AI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应先行先试,但需谨慎推进。
针对AI辅助诊疗的循证医学价值,范教授指出,AI在MAFLD诊断领域的应用仅限于临床试验,并需要临床病理专家的明确诊断作为前提。AI算法需要大量优质素材进行学习,因此在数据不足的情况下,不能将AI神化。
对于过度依赖计算机辅助诊断可能导致医生技能退化的问题,范教授表示,目前AI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一般临床诊断。他强调,医生在临床决策中仍占据主导地位,AI只是辅助工具。因此,目前大家不必担心AI会取代临床医生的情况。
范教授最后表示,中国在全球AI领域已取得不错成绩,应继续积极面对、谨慎前行,力争在AI辅助诊疗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胡鹏教授
胡鹏教授就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及其对医生技能的影响发表了补充看法。他强调,AI作为发展趋势,应被医疗行业积极拥抱,但须明确其辅助医疗决策的角色,同时注重如何有效运用这一工具。
胡鹏教授指出,AI在医疗领域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医疗决策,而非替代专业医务人员的最终决策。医疗决策仍应依赖于专业医务人员的判断和技能。
胡鹏教授指出,AI在不同医疗场景中的适用性不同。他认为,AI在某些场景下能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训练AI学习指南和共识,可以指导水平较低的医务人员做出更准确的医疗决策。
针对AI可能导致的医生技能退化问题,胡鹏教授表示否定。他强调,医疗行业高度重视医生基本技能的培训,医生在诊断患者时仍须进行问诊、体格检查和观察病人表现,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
因此,胡教授认为,AI不会导致医务人员的基本能力下降,反而会促进和帮助他们提升能力。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 佟艳华报道,感谢范建高教授审核
查看更多